【刊前絮语】
用诗赋解读建筑
2017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想必很多人在中学时咏诵过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赋记录了阿房宫的辉煌壮丽,更寄托了杜牧的兴亡之感,结语那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亦被千古传唱。同样是描写宫殿,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却大为不同,王延寿来鲁游览这座当时已建成200多年的宫殿后,在赋中不写其斑驳朽坏,尽写光亮辉煌之貌,体现了王与杜截然不同的历史观,亦为这处曾坐落在齐鲁文脉上的西汉宫殿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
  汉代国力强盛,贵族生活奢华,大兴土木,营造了众多富丽堂皇的建筑。作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学形式——赋,在歌咏建筑这一题材上也是佳作频出。如扬雄的《甘泉赋》大写甘泉宫的奢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还原了汉代东西两京的概貌。在汉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鲁灵光殿赋》,描写的是山东版的未央宫。作为封王的宫殿,灵光殿虽不能与长乐宫、未央宫比肩,却“锡介珪以作瑞,宅附庸而开宇”。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由前至后的次序展开叙写,笔触细腻,特别是在描述宫殿内的雕塑绘画时惟妙惟肖,“奔虎攫挐”“蛟龙腾骧”“朱鸟舒翼”“白鹿孑蜺”……浓重的神话色彩与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五彩斑斓世界,就此跃然纸上。
  尤为特殊的是,灵光殿不但因赋扬名,更因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勾连出诸多文化事件,使其文化地标的地位格外显著。在选址之初,西汉鲁恭王一眼相中的位置,就在孔府附近,此地往东半里是颜子故居,往西半里是孔庙大成殿,施工时还挖出了古文经。而时光向后飞转两千余年,1942年日本人在曲阜进行所谓的“考古”时,又挖出了国宝级的西汉石刻北陛石,尽管它未必是灵光殿所用之物,但作为同时期朝宫遗物,仍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蒋勋在其《美的沉思》一书中曾指出:“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常常是这一个民族在生存中,与大自然抗争,抵抗洪水、风暴、野兽、战争……陆续累积下来的成果。所以这一类的文化符号常常是建筑物,是一群人共有的家的象征。”
  建筑物与诗歌文化,恰恰在这种相互交融中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诗经《斯干》篇里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是对我国传统屋顶翼角起翘、似大鸟展翅欲飞的形象描述。而江南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之所以声名远播,除了建筑本身,更因为其已成为崔灏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些千古佳作的载体,即使这些名楼的原址或已没入江中,或已被铁路贯穿,但屡毁屡建的楼阁依然可以屹立不倒,作为“第二历史”延续至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