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学者的寻根之旅
2017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宙星在自己捐献的碑帖前。  本报记者吕奇 摄
   □本报记者 秦雪丽
  这些日子,历史文化学者张宙星有些忙碌。春节前,他将20年来收集的200余件史料藏品捐赠给了莱州市博物馆,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厅,陆续有媒体、市民来访,他多次义务讲解。
  对每一个藏品,60岁的张宙星都如数家珍。他捐赠的藏品里,光碑拓就有19幅,这些拓片讲述着一段段远去的故事。一些拓片是属于地方建设类,一段墙的建设,一处水利设施的修葺等历史信息,通过它们呈现在了现代人面前。一些则是用来观赏的,古人喜欢在墙壁内嵌石碑,比如,家里来了名人,会让对方题字,然后请石匠雕刻,再将石碑嵌到墙壁里。
  在碑拓中,北海书院嵌石刻《汉大司农北海郑公像》拓片格外引人注目。北海书院,原名海山书院,康熙五十六年建,原址在掖县县署西侧,也就是现在的莱州市文化宫西侧院外。地方文献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学政翁方纲(后任内阁大学士)易名北海,有题额,镌罗聘所摹郑康成像于石,置授经堂东舍。民国二十四《四续掖县志》记载:“汉大司农郑公像石刻……嵌在北海书院之儒林讲堂西壁。”现遗址无存,石刻亦无存。
  莱州旧称掖县,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 夜邑万户”。《说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阳河)得名。莱州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这一方水土也孕育着浓厚的地域历史文化。
  张宙星捐赠的资料和图书系统地还原了许多历史细节。比如清康熙刻本《平叛记》;道光年间的旧照片;清同治年间的掖县门牌;光绪五年的户部执照;清光绪年间的喜报;民国二十年的掖县国民党县党部掖县妇女放足会印《为放足告女界同胞书》…… 
  这些文物系统展现了莱州地域政治经济的变迁。以《平叛记》为例,它是清朝康熙年间刊印,保存完好,至今只在莱州市图书馆存有一部品相与之类似的,其它地方还没有发现,在莱州市博物馆馆长张玉光看来,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平叛记》讲述的是莱州当地的一个历史故事:1632年,明军将领孔有德叛乱,从河北一路杀到登州,围攻并占领了登州,随后,孔有德、耿仲明带领叛军对莱州进行了包围。由于莱州城军民团结,叛军久攻不下。1632年7月,孔有德看攻不下莱州城,遂诈降,诱骗莱州知府朱万年等人出城之后将其杀死,但是依然没有攻下莱州城,民间至今流传“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的童谣,就来源于这段历史。
  朱万年殉国时正值七月初七,为了纪念他,莱州民间至今仍有“七夕易时”之俗。“这个风俗是指将七夕节提前到七月初六过,避开朱万年的殉难日。”张玉光说,这也说明,莱州人民非常重情义。而有关这本《平叛记》的来源也很有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宙星在莱州南关的地摊上逛的时候,看到了这部《平叛记》,当时以8元的价格买下了。“现在来看真是非常幸运了。”张宙星说。
  莱州是张宙星的祖籍地。张宙星的父亲张加洛是中共掖县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是胶东地区抗日武装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1937年10月,张加洛同志受中共山东省委指派回到掖县,与郑耀南等人一起组织发动了掖县玉皇顶武装起义,组建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并创立了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张宙星自小就怀有浓浓的家国情怀。随着年纪的增长,这样的情绪也格外强烈。“11岁的时候,我在老家住了将近3年的时间,对老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村的生活让他感觉很温馨。”为了守住莱州地域文化的根,张宙星于1999年回乡定居,潜心莱州历史文化研究,“如果我不去做这些事情,或者我对这些事视而不见,我就感觉对不起这方水土和父老乡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