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综艺虽火但不能代替阅读
2017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家毕飞宇加盟央视《朗读者》,与大家分享“家”的故事。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手机碎片化阅读占据视线的同时,对经典阅读仍有精神上的需求。近几年一系列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人文综艺节目的兴起,也许正是一个机会,引领人们重新走进经典阅读的大门。
  书本与电视是对人文精神的两种不同呈现,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它还是一种个人生命体验与人类伟大智慧的心灵交流,需要的是集脑力与体力的智性探索,这是电视取代不了的。

  文化综艺火爆,
点燃经典阅读热情

  综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每一种综艺节目都在寻找一类人作为目标观众,它们各领风骚三五年。有没有一档全家老少咸宜的综艺节目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做到了。
  《中国诗词大会》的素材全部来自中国的诗词,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的共同点在于以声音传播作为文化凸显的魅力所在,不同点在于,《朗读者》的文本选择上有以个人情感经历致敬经典的导向,从中拉出一串书单可以发现,它们作为人文经典,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而《见字如面》更像是一次次对历史的考古与冒险,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经典阅读是怀旧,
更是反思

  在过去,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总是留给电视剧和游戏类综艺,读书类的文化节目总是快接近午夜时分,或者说人们不需要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填补人文阅读的空白。这几年人文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的需要产生。
  “文化的痛点常常可以转化为传播的热点与多媒体的槽点。”传媒研究者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审美情操。
  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认为,选择朗读的经典常常可以唤起人们对于自己有过的特别阅读体验的美好回忆。从这个角度看,选择经典,也是怀旧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一条路径。如此说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不仅体现出追求经典的文化情怀,也折射出时光飞逝中人们越来越浓厚的怀旧情怀。剩下的问题是:下一个热潮会在哪里掀起?种种时尚此起彼伏,有的会热闹一时,有的可能会在当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不灭的痕迹。
享受读书乐趣,
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电视与阅读似乎是两个门类,但内容上的人文追求让它们走到了一起。阅读的路上总比不上荧屏前热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统计,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低于许多世界大国,与一个文明古国极不相称,所以才有了全民阅读与书香中国的提倡。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当今人们的情感越来越粗粝、越来越游戏化的生活中,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人文类综艺节目就应运而生。
  电视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赋予了纸张上的文字活色生香的魅力,人文经典中的精彩篇章更是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让这些经典活了起来,给予了它们生命力,也搭建了现代人与经典对话的桥梁。确实,有一部分人在电视节目的吸引下,找来人文经典阅读,值得欣慰。也有人质疑,会不会由于电视节目的足够“琳琅满目”,而使人以为它可以代替阅读呢?我们认为,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它还是一种个人生命体验与人类伟大智慧的心灵交流,电视与书本是对人文精神的两种不同呈现,前者很直观,而后者需要的是集脑力与体力的智性探索,是前者取代不了的。
  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还是那句话:享受读书的乐趣,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何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