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孔院融入本土,中乌文化交融碰撞
当地学生梦想成为本国的马云
2018年06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5月31日,撒马尔罕孔院的师生与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欢快地舞蹈。 本报记者 蔡宇丹 摄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符号逐渐从中国结、毛笔字、太极拳转变为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也深深吸引着乌兹别克斯坦人。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涛说,在中乌交流的过程中,孔子学院更多走的是本土化道路,融入远比弘扬更重要。

  本报特派记者 张玉岩
       蔡宇丹
发自撒马尔罕       

装修体现两国风格
被赞最漂亮孔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涛和这里的汉语教师是创业者,是开拓者。
  刘涛是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第一任中方院长,他见证了撒马尔罕孔院从什么都没有变成被人称赞“最漂亮”孔院的整个过程。这所学校由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建设,刘涛原本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俄语老师。
  2013年,中乌签订了建设撒马尔罕孔子学院的协议,2014年11月揭牌,2015年1月正式开课。起初,这里只有两间教室,连教师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一年之后,刘涛向乌方申请到了一个约600平米的场地,并开始装修。房屋布局,甚至是学院的木门,都是由刘涛他们亲自设计的。
  房间的木门有着中世纪伊斯兰建筑木门高大的特点,在浅棕色略带古风的底色上雕刻着“孔子学院”的字样。在撒马尔罕这样一个城市,这样的设计,充满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碰撞。后来,国家汉办负责人在参观撒马尔罕孔子学院时,曾经感叹这是“最漂亮”的孔子学院。
  到今天,撒马尔罕孔子学院注册学员已从2015年的432人发展到738人次。今年9月份,又将有一批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其中2名学生将到山东大学读书。
  如今,中乌之间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来乌兹别克斯坦经商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中文翻译随之供不应求,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天的收入能达到50美元,比当地一般收入翻一番。
中国互联网发展
深深影响乌国当地人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这是马云的名言,但是你能想到,它还会出现在乌兹别克斯坦一位孔院学生的作文中吗?
  刘涛说起这件事,自己也觉得惊讶,他没想到自己的学生竟然还知道马云,并且把他说的话写到了作文里。“我也是在看他们的作文时,才知道他们的偶像是马云。”刘涛说。在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里,有学生的梦想就是要做乌兹别克斯坦的马云,把乌兹别克斯坦的电子商务发展得像中国一样方便。
  现在,在乌兹别克斯坦也能网购,但快递没有那么强大,往往不能快速地拿到货品,而且网购价格也更贵。
  中国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产生了很多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商业模式,这种生活让中国充满了魅力,深深影响了这些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记者在与一位乌兹别克斯坦当地人交流时得知,知道马云的人比知道孔子的还多,他的手机里装满了来自中国的APP,酷狗音乐、腾讯视频、爱奇艺、中国银行,还有很多中国的游戏。
融入本土文化
是孔院发展必经之路

  “融入生活方式的文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刘涛说。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到今天全球已经有525所,本土化发展已经成为孔子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
  5月31日上午,在撒马尔罕孤儿院,孔院为这里的孩子准备了饼干、笔、书本等礼物,同时还带去了一场既有中国风情,又有乌兹别克斯坦特色的表演。
  在乌兹别克斯坦,他们很注重对孤儿的抚恤,这不是撒马尔罕孔院第一次到孤儿院进行慰问。此前,曾在2014年、2016年、2017年三次慰问撒马尔罕孤儿院。去年,他们向孤儿院捐赠了两台电视机,还赠送了150件文化衫。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和乌兹别克斯坦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刘涛说,这里没有敬老院,因为老人都与儿女生活在一起,孝敬老人是他们的传统,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
  在刘涛看来,文化的传播在于融入。在做孔院中方院长的这4年中,与当地同事不是没有碰撞和摩擦,“不过要学会合作,学会去理解别人,也想方法让别人理解我们。”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达不到融入的目的,只有入乡随俗才能让对方也看得见你。刘涛介绍,在中国重要的节日,他们会搞一些活动,但是最重要的是,在乌兹别克斯坦自己的节日里,要发出中国的声音,孔子学院要本土化。去孤儿院看望儿童就是一种方式,另外,在每年的纳乌鲁斯节,乌兹别克斯坦的“春节”,孔子学院也像当地人一样,在街头组织展台,与本地人共同庆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