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
1987年,大众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2018年08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87版《红楼梦》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1987年,作为商品经济时代特有产物的大众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一年《武松》《包公》以及刚播出的《红楼梦》《西游记》等古装剧都被海外买走版权;涌现出了《老井》《孙中山》等一批优秀影片;港台歌曲和霹雳舞流行开来……《冬天里的一把火》一炮打响,费翔成为中国第一批偶像明星。吴天明拍摄的富有哲理的电影《老井》引发关注,并在此后获得了一系列大奖。被观众视为经典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横空出世,其所表现出的“工匠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王朔的所谓“痞子文学”创作逐渐达到了顶峰,成为文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本报记者 张宇
实习生 霍子齐      

《冬天里的一把火》
费翔成为
中国第一代偶像

  “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1987年的央视春晚上,来自台湾的歌手费翔打破了年龄、代沟的界限,凭借《冬天里的一把火》和《故乡的云》迅速圈粉无数,并成为中国最红的第一代优质偶像。
  其实,1987年的春晚上,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无论从立意还是其美籍华裔的身份,都应该更有意义,但《冬天里的一把火》更火。今天回头来看,当年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它制造了一种新的流行,除了演唱者费翔高大帅气、迷人的笑容、深邃的五官,打破了观众的审美代际差异外,还在于这首歌的呈现方式,它以劲歌热舞这一新颖又让人热血沸腾的表演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费翔style迅速征服了还没有偶像概念的大陆观众的心,烧起了流行文化的“第一把火”。
  那时没有网络,电视都不算太普及,更没有所谓包装、炒作,费翔的走红速度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此后其劲歌劲舞的演唱方式成为众多歌手效仿的样板。据称,春晚后费翔收到的全国粉丝来信足足装了好几个房间。1986年他录制的专辑在大陆少有人问津,但春晚后歌曲盒带狂销160万盘。后来在接受鲁豫采访,谈到春晚后他“火”成啥样时,费翔是这样说的:“第二天上街就知道了,太恐怖了。”
  也就是这一年,春晚不仅在中国人心里扎下了根,也开启了“造星”与引领时代文化的征程。春晚搭建起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行舞台”,成为很多歌手、演员走红的“福地”,这场合家欢式的除夕盛宴拥有巨大的关注度,并逐渐成为国人心中的新民俗。改革开放,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丰厚的土壤。
《老井》
直面人生的
现实主义力作

  1987年上映的《老井》,是一部直面人生、歌颂中国农民勤劳奋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这部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拍摄的电影,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金鸡、百花奖双料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吴天明获金鸡奖最佳导演等,还走向国际,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主演张艺谋获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影帝”。
  《老井》讲述的是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老井村,打井成为一切。虽然孙旺泉与巧英相爱,但为了给弟弟换娶亲的钱,不得不给寡妇倒插门。他们抗争过,但旺泉最终明白了自己到世上的使命就是让村民喝上井水。为了打井,村里有人牺牲,有人捐出棺木……影片一反以往反映贫瘠、落后农村风貌的冷灰调,特别是红色、黑色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质朴、苍凉。尤其是片中的孙旺泉、喜凤、万水爷等人的动人故事,细腻、真实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细节,有着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让观众形成了一种与老井村人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影片结尾处的石碑铭刻着一代代人的牺牲和努力,给人以深深的心灵震撼与感悟。
  老井村的孙旺泉们虽然贫穷,却远比我们富有、高贵,他们有着不屈从于恶劣环境、敢于挑战命运不公且永不言败的灵魂,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村为摆脱困境而奋斗的一个缩影。影片以古朴、深邃的调子,唱了一曲中国农民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也折射出了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1987年该片上映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今天看来,也许有人会觉得影片并没有什么曲折动人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戏剧矛盾,但它围绕几代农民打井的故事,捕捉到了一种最深刻的矛盾冲突:关于爱情、关于人与自然、关于传统与现代、关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取舍等等。在中国电影史上,《老井》是一部纪实性与哲理性相融合、深沉丰富、雄浑大气的现实主义影片。
《红楼梦》
不负光阴
匠心造就经典之作

  1987年5月2日,历经2年研讨、2年筹备、3年拍摄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央视首播,给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想震撼和人文洗礼,成为当年的重大文化事件。30多年来,《红楼梦》被反复播出,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20世纪80年代,名著改编电视剧并无蓝本参照。《红楼梦》投资仅680万元,在建组、改编、选角、资金与人才捉襟见肘时,所有主创都秉持匠心、精雕细琢了整整3年,才使其经受住了30多年的大浪淘沙,跨越了几代人的审美维度,至今仍占据着最经典的位置。
  首先是它的改编深得原著精髓。该剧由周汝昌、吴世昌、吴祖光、王蒙、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和文学大家参与制作,他们与历史学家、民俗专家、建筑学家等组成了强大的顾问委员会,保证了电视剧在大局和微观上远离错讹。
  二是从拍摄、表演到制作都凝聚着匠人精神。导演王扶林历时一年从全国海选演员,开拍前举办演员学习班,红学家亲自上课,帮助演员理解原著、揣摩角色。同时还培训演员琴棋书画,礼仪身段。所以这一版的剧中人一颦一笑都栩栩如生,颇有韵味,给人的感觉就像从书中走出来的。
  该剧的化妆和服装设计杨树云、史延芹,都把自己研究成了“红学家”,他们针对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量身打造妆容、发型和服装。如气质高冷又兼具诗人仙气的林妹妹,其发型特点是“纤巧、灵动”,服装元素多为梅、兰、竹、菊;性格单纯、待人和蔼的宝玉,服装以暖色为主。整部电视剧两千多套衣服,设计手稿现在看都称得上是艺术品。
  《红楼梦》的音乐更是被大家认为是无法超越的部分。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历时四年,耗尽心力完成了剧中《枉凝眉》《葬花吟》《好了歌》等13首歌曲,其中仅一首《葬花吟》就创作打磨了一年九个月。
  《红楼梦》从创作改编、表演到服化道、音乐等等,都回答了同一个问题:经典无须争辩,经典历久弥新。它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自然有其道理。去年《红楼梦》30周年活动,更是引发了观众和业内的大讨论,这是文艺作品中不常有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影视剧创作匠心、情怀的一种饥渴与怀念。有理想才有追求,有敬畏才有标准,精品、经典是用时间、拼搏、才华和心血打磨出来的。
《顽主》
“王朔热”
成为大众文化现象

  1987年,王朔的小说《顽主》发表,作为“痞子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顽主》在语言、人物形象、反映的社会心理上都颇具先锋性,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顽主》虚构了一个“三T”公司,主人公以“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为宗旨,很正经地去干最荒唐无聊的事情,甚至包括替别人谈恋爱!王朔用调侃的方式给大众塑造了一群按正统思维无法归类的迷茫困顿的顽主形象,他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与社会、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及人们的各种心态,表现了文化转型期普通百姓,特别是有些青年人焦虑、迷茫的情绪,准确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
  在中国当代文坛,王朔可称得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统的文学界认为他的作品玩世不恭,登不上纯文学的大雅之堂。但另一方面,王朔的小说却以特有的幽默效果及与当代青年思想意识的契合,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他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社会上出现了持续升温的“王朔热”,甚至于有人把他的“痞子文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并称为“中国文坛三大现象”。
  以《顽主》为代表的王朔的小说,展现了新时期以来作家文学观念的变革与突破。“王朔热”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他也因此成为“大众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