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鲁迅文学奖得主黄发有:
商业片与纯文学很难兼容
2018年08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发有,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文学史料与文学制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著有《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文学与媒体》《跨媒体风尚》《媒体制造》等,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日前公布获奖作品名单,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凭借《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黄发有8月2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文学传媒研究作为文学学术领域新的生长点,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而文学传媒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大,针对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影视文化、媒体趣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考察文学环境与文学生产的互动模式,有非常大的裨益。

  本报记者 倪自放

“选刊现象”
影响文学的探索

  黄发有说,自己对文学传媒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年前博士毕业时,“在改写和修订博士论文《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如果忽略了上世纪90年代媒体对文学的改塑以及各种力量对于媒体的强势渗透,很多问题是谈不透的,因此增加了对这方面问题的专题讨论。”
  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分为三个部分:文学期刊研究、文学出版研究和跨媒体传播研究,文中有较多的篇幅,关注了文学传媒包括期刊、出版等与当代文学的互动生长。黄发有认为,相比三十年前文学传媒的轰动,目前文学传媒确有整体式微的趋向,“这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媒介的结构在变,文学期刊相对边缘化;另一方面,文学本身也在边缘化,上世纪80年代文学是文化的中心,当时娱乐的形式少,现在文学成了相对小众的需求,这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有关系。”黄发有说,文学的式微,和阅读方式的转变也有关系,从读字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读屏时代,文学的受关注度在改变。
  对于文学期刊和文学在社会层面上的式微,黄发有认为,这对文学本身而言不见得是坏事,“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轰动,文学期刊的火爆,大部分是文学之外的轰动,文学承担了很多它自身不应该承担的职能。90年代以后文学社会影响力减弱,在某种意义上讲,反倒是文学本身的职能归位。”
  在文学传媒和文学整体式微的氛围里,以《小说月报》为代表的“选刊现象”引发了更多普通读者的关注,以“选刊”立足的《小说月报》成为发行量较大的文学期刊,黄发有将《小说月报》的特点称为“中庸趣味”,“它的标准就是强调故事性。一段时间以来,作家越来越看重选刊,作品被原创期刊发表再被选刊选载算是锦上添花。一个时期的文学评奖也非常看重选刊。”黄发有说,文学期刊坚持自己的风格,比如《小说月报》的中庸趣味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多数读者看重,“但这种日常叙事的审美趣味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容易‘改写’年轻作家做前沿性的探索,磨灭其探索的激情和创新的锐气。”
  黄发有说,文学传媒自身的优势也是文学的优势,那就是坚持深度,“就是展示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是泡沫化的娱乐所无法提供的,当然,深度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深入生活的深处,用一种带着生命体温的语言,解释历史、现实和人生。”
文学与影视
是两条道上的车

  黄发有在《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中写道,“图文结合以及文字艺术向影像艺术的靠拢,必然导致‘改编文化’的流行。”比如,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对于“改编文化”的流行,黄发有说,从作家的角度“可以理解”,“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触电参与影视作品的现象不断,有的作家创办了影视公司,刘恒、王朔都曾经非常深入地介入剧本,刘恒还做过导演。”
  黄发有说,“改编文化”的流行,给予了作家经济回报,当然还有社会反响,“刘恒也说过,大意是创作一部小说可能应者寥寥,但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能会让成千上万人迅速知道。”
  与“改编文化”同时出现的,是影视同期书,就是和影视作品差不多同时出版的所谓同名小说,“不少‘影视同期书’就是剧本改过来的,如果读者不去看同名影视作品,这样的小说是很难读下去的。这样的‘影视同期书’,基本是看过影视的粉丝们,因为爱屋及乌顺带看一看小说。”
  与“改编文化”类似,目前作家创作还存在“一鱼二吃”的现象,即创作小说之初就按照改编成影视剧本的思路来创作,黄发有说,这可以理解,但作家亲自上阵把自己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不见得是明智的选择,“莫言创作小说《白棉花》,他自己都承认那个小说改编影视失败,说文学和影视其实是两条道上的车。在我看来,影视创作是工业流水线的文化生产,文学则是个人创作,两者很不同,能够成功兼顾的人不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不少改编自优秀的小说,近年来,这样改编自纯文学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少,对此,黄发有说,“现在商业电影远离了纯文学,并不是找不到好的纯文学文本,而是纯文学追求深度,而商业电影商业化、娱乐化倾向明显,烂片走红,趣味不高,两者很难兼容。比如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百鸟朝凤》,其实是艺术片路线。”
齐鲁文学
基础深厚发展平衡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就受到关注的文学评论家,黄发有目前有多重身份,他是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今年年初,山东省作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49岁的黄发有当选省作协主席。
  作为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说,山东作为文学大省,基础深厚,发展平衡,特点鲜明,“比如这次鲁迅文学奖,我们有七部作品获得提名,其中三部作品获奖,提名总数全国第一,获奖数与部分省并列第一。而且,我们这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得提名的七部作品,包括了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文学理论评论五种文体,可谓多点开花。各种文体的发展比较平衡,这是山东文学的一个优势。”
  黄发有说,山东文学在一些文体方面有一些优势,比如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这次散文也有两个提名,其中一个获奖,“相对来说,鲁迅文学奖举办到第七届,我们在短篇小说方面还没有获奖。短篇小说曾经是齐鲁文学的优势项目,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王润滋、张炜等山东作家都获得过短篇小说全国性的奖。我们期待山东文学在短篇小说方面早日取得突破。”
  黄发有说,山东文学要发展,需要更多年轻的力量,“山东文学有不少好的苗子,但是特别拔尖的还是少一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文学代表作家张炜创作的《古船》《九月寓言》等现实主义小说广有影响。黄发有说,现实主义文学是山东作家的创作主流,这和山东文学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传统有关,“《古船》《九月寓言》等作品之所以受到关注,源于其表达的是独特的现实,作品有历史的纵深感,有史诗的特征。”对于未来山东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黄发有说,“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现实要有历史的内涵,不能写平面、流动的现实,优秀的作家写现实,一定要有历史反思的意识,有前瞻的意识。”
  对于打造文学新鲁军,黄发有说,“山东省的签约评论家、签约作家等制度设计走在全国前列,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山东比较有创作成绩的作家,特别是以70后为主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基本上都曾进入过签约作家行列。希望他们能出更好的作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