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成中日经贸合作新共识
中日货币互换重启,规模达2000亿人民币
2018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时隔七年,日本首相再次正式访华。对于安倍晋三的这趟访华之旅,一方面,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重要节点,回望历史,能够夯实双方面向未来的基础;另一方面,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一个重返正轨并呈现积极发展势头的中日关系,有着巨大合作潜力和发展机遇。
  着眼第三方市场
开辟合作新路径

  2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并致辞。李克强表示,务实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今年5月,我访问日本期间,同安倍首相就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达成共识。双方已经开创了不少成功合作的范例。此次论坛期间,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两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将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
  10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召开例行记者会,她介绍说,中日两国互为重要近邻,中日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我们愿同日方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基础上,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推动两国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我们愿同日方开展政治、经济等领域对话,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在当前国际形势背景下,中日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安倍晋三首相在与李克强总理会谈中表示,日中是重要邻邦,双方互为战略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是重要机遇。日方愿在日中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同中方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两国经贸、投资、金融、创新、第三方市场、青少年、体育、地方各领域合作和交流。双方应共同努力,推进“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建立自由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为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有报道称,日本支持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两国将在其他国家共同开发一些项目。”对此,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之前,日方表达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愿,表示愿同中方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成为新形势下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新的增长点,为两国务实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重启中日货币互换
规模较上次大幅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26日发布消息称,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维护两国金融稳定,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发展。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近日还签署了在日本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相关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授权中国银行东京分行担任日本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人民银行表示,日本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将有利于中日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据了解,中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始自2002年3月,2013年9月协议到期后双方没有展期。失效前两国货币互换的融通上限约3300亿日元。这次签署互换协议也意味着互换规模较上一次大幅放大。
  本次中日“货币互换协议”的重启意味着,进入中国的日本企业在遇到因结算系统出问题而导致人民币不足等情况时,可以直接通过日本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得到人民币,发挥了安全保障的作用。
  同日,中国证监会与日本金融厅在北京签署了《中国证监会与日本金融厅关于促进两国证券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日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的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好处清晰可见
内生动力远超外力推动

  在出发前往北京时,安倍曾通过社交账号表示:“借此次机会,我想把日中关系推进到新阶段。”而日本媒体也将安倍访华放在重要位置,“新阶段”成为报道的关键词。NHK当晚9时还播放了题为“日中关系40年”的专题片。日本朝日电视台25日称,日本首相时隔7年访问中国,其最大的原因是“中日对彼此定位有了改变”。
  有分析认为,安倍访华,中日内生动力远超外力推动。中日改善关系的长期动力必须从两国之间去寻找,双方建立稳定的战略互惠关系,对两国有百益而无一害。即使对日美关系来说,良好的中日关系也会增加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主动性,使之在美中之间获得“平衡外交”的某种优势。
  虽然过去几年中日关系恶化对两国利益的消耗给双方社会都留下深刻印象,但两国关系重回正轨的好处清晰可见。中日只要保持“和”,就能自然产生收益。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中日之间不断磨合,两国关系有过大起大落,相互认识经历了洗礼,经验和教训都有所积累。两国可以借这一轮改善关系构建起中日长期友好合作更加稳定的心理和机制框架,让双方关系中看上去的某些“死结”在时间中逐渐化解。
据新华社、环球网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