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宝存做客齐鲁大讲坛: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最爱读西医”
2018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师胜

  21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宝存做客齐鲁大讲坛,在山东大学主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内,刘宝存教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动因、经验以及中国的战略选择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用严密的学术逻辑把一个宏大的概念具象化。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又是精神气质和氛围。”在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国际化概念后,刘宝存教授作出总结。在国内,考虑到国家主权和教育主权,官方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认同度不高,主要是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概念。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刘宝存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建立之初就有国际化的基因。最初,和孔子领着学生游学一样,苏格拉底也是带着学生游学,这也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二战之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加强。第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人才全球流动和全球竞争。这里,刘宝存教授用一个例子说明。“打比方说,我们山东大学培养的人才,到哪里就业?可以到世界银行,可以到纽约。那么你培养的人才必须要竞争过别人,而且还要比别人更卓越、更优秀。因为你和别人一样优秀的时候,你不一定能拿到那个职位。”
  另外,国际组织的推动、国家战略的驱动、经济利益的追求、信息社会、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原因都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阐述中国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时,刘宝存教授讲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教育和来华留学教育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从860人达到了519.49万人。这其中,有313.2万名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
  他说,2017年,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其中学历生24万人,占49.38%。“有意思的是,他们来读我们学位最多的是医学,而且是西医。然后是我们传统的语言文学和工科。” 
  据悉,齐鲁大讲坛由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以“搭建思想平台、共享精神财富”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免费开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