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导危局
2018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地时间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场竞选集会后放出一颗“重磅炸弹”,他告诉记者,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全球核军控体系因此遭遇严重动摇,以至于俄罗斯威胁将导弹瞄准那些接收美国中程导弹的欧洲国家。
  自1987年12月美苏签署《中导条约》以来,该条约与更早达成的《反导条约》,以及后来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一道,构成了过去数十年来全球核军控体系的三角框架。如今,这个三角基本就剩一角了。

  本报记者 赵恩霆 整理

欧洲安全的基石
  20日,距离国会中期选举仅剩半个月之际,共和党的一场竞选集会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举行。一场中规中矩的造势活动之后,与会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记者爆出猛料——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
  特朗普上台21个月了,美国频繁上演“退群”戏码,从经贸领域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从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到全球移民协议,再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教科文组织。但过往特朗普任何一次“退群”带来的影响,都不及这次来得那么直接且极具颠覆性和破坏力。
  《中导条约》全称《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87年12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与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是有核武器以来美苏首次达成的真正削减核军备的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上世纪70年代正值美苏冷战焦灼期,欧洲则是两大阵营对抗的前沿阵地,为了追赶美国在西欧地区中导力量的优势,苏联后期加大了在本土西部和东欧部署导弹的力度。为了应对苏联威胁,根据当时联邦德国的倡议,北约通过“双重决议”,即要求美国增加部署新型导弹,同时尽快与苏联展开中导谈判。
  起初苏联拒绝谈判,后来在美苏争霸天平整体向美国倾斜的背景下,苏联开始与美国接触。1981年11月,两国正式开启中导谈判,但6轮谈判110次会议下来,双方各持己见,谈判陷入僵局。
  1985年3月,双方重启包括战略武器、中导和太空武器在内的一揽子裁军谈判。1986年10月,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冰岛的会晤加速了美苏谈判。1987年12月,在苏联作出妥协之后美苏达成《中导条约》。
  根据《中导条约》规定,美国销毁了“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战斧”巡航导弹,共计859枚;苏联销毁了SS-4、SS-12、SS-20、SS-23和SS-X-4等中短程导弹,共计1836枚。
  仅从销毁数量上看,苏联似乎吃了大亏。但实际上,苏联的上述导弹即使部署在最前沿,也无法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除了阿拉斯加之外,美国的欧洲盟国是最主要的攻击目标。但反过来,美国部署在欧洲最前沿的中程导弹,则会对苏联的欧洲部分构成极大威胁。
  当时美苏都在欧洲部署了大量可搭载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因此,作为冷战时期美苏签订的最重要裁军协议之一,《中导条约》限制了美苏军备竞赛,极大缓和了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局面。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表示,《中导条约》不仅是维持世界稳定的条约,更是过去30年来欧洲安全的“基石”和“支柱”。若是美国执意退出,世界将进入新一轮冷战,欧洲也会陷入危机。
核军控的大三角
  《中导条约》诞生前15年,1972年5月26日,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与到访的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反导条约》,即《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与《中导条约》旨在不让对方中程导弹打到己方及盟友不同,《反导条约》是防止缔约国建立全国性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确保美苏相互之间的核威慑,也就是说保证双方的核力量能够打击对方绝大部分目标,以一种“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具体来说,《反导条约》规定缔约国不能研发、试验或部署任何陆海空移动式导弹防御系统,只能在其境内建立两个小型导弹防御系统,一个防卫首都,另一个防卫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且二者必须相距至少1300公里,避免形成防御网络。
  冷战结束前夕,1991年7月31日,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与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签署了另一份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核军控协议——《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也被称为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效期15年。
  根据规定,美苏应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削减至不超过6000枚,运载工具削减至不超过1600件。但不久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条约因此推迟生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四国继承了苏联遗留的核武力量,并于1992年5月与美国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附件里斯本议定书,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的核武器被运至俄罗斯处理,该条约也在1994年12月正式生效。
  在此期间,1993年1月,美俄两国又单独签署了一份《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美俄拥有可搭载于进攻性战略武器上的核弹头数量分别削减至3500枚和3000枚。作为第一阶段条约的后续,美俄之间的这份条约也被称为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第一阶段条约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和最复杂的武器限制条约,2001年底销毁计划完成时,美俄双方拆除了当时存在的战略核武器的约80%。但第二阶段条约因美俄关系恶化而被晾在一边。特别是2001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后,作为回应,俄罗斯宣布不再接受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约束。
  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后,第一阶段条约的有效期也到期了。随后,美俄经过一年多艰苦谈判,于2010年4月签署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即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按规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核弹头不得超过1550枚,所部署的陆海空战略核导弹数量不超过700枚,现役和预备役发射装置不超过800个。从数量上看,双方可部署核弹头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运载工具减少了近一半。
军控体系瘸腿了
  由于美国2001年12月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导致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还未正式生效就成了一纸空文。实际上,早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就寻求修改《反导条约》。1999年,克林顿直接签署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小布什上台后退出《反导系统》只不过是为美国发展反导系统扫清了最后的外部障碍。
  从属于末端防御系统的“爱国者”,到主要用于大气层外拦截各类弹道导弹的“宙斯盾”系统,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能在大气层内拦截弹道导弹的末端高空防御系统“萨德”,美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反导体系。
  苏联解体后华约自动解散,但与之相对的北约却延续至今。失去苏联这个大威胁之后,欧洲国家普遍大幅减少了防务开支,在北约框架下,美国几乎包办了欧洲盟国的安全保障。
  虽然俄罗斯一心想融入西方,但美欧却始终对其心存芥蒂。尤其是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不断东扩将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纳入联盟,导致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被极大挤压,不断触及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底线。
  乌克兰危机便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爆发,在此前后美国不断推进在欧洲的反导体系构建,包括向罗马尼亚和波兰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迫使俄罗斯不得不通过在波罗的海飞抵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在本土西南方向加大战略威慑力量部署力度等措施加以应对。
  近些年来,俄罗斯在经济遭遇困境的局面下,充分发挥其战略核力量的传统优势,恢复了陆海空战略威慑力量的更新升级,以及常态化巡航和值班。同时,试射能打到全球任何角落的“萨马尔特”陆基重型洲际弹道导弹,量产能突破现有所有防空反导系统的“先锋”核动力高超音速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美国这次退出《中导条约》的理由之一,便是指责俄方研发及部署的9M729型“创新者”陆基巡航导弹违反了条约规定。该导弹一说源自“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一说是“口径”海基巡航导弹的改款。
  其实,美国也没闲着。特朗普上台后明确要求升级核武库,美国国防部今年2月发布的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希望政府加大更新核武器投入,研发新型核武器,提高核威慑力。目前,美军正在升级“民兵”Ⅲ型陆基洲际导弹,研发新一代B61-12型核弹头,新造最新型“弗吉尼亚”级战略核潜艇,并升级改造现有战略轰炸机。
  失去《反导条约》已经严重动摇了全球战略稳定基石,如今《中导条约》名存实亡,不仅欧洲安全支柱崩裂,全球战略安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核军备竞赛风险加剧,2021年到期的美俄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成了“独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