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爱情回归温暖人心历史题材作品创新突破
1999年,歌曲《常回家看看》引发大众共鸣
2018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这一年,张艺谋用诗意的影像,为我们描绘不曾老去的爱情。歌手陈红唱着《常回家看看》感动无数人,亲情在奔波忙碌中回归。历史剧《雍正王朝》《张居正》横空出世,电视剧、小说领域不约而同地聚焦大时代、大题材、大人物,在跨越新时代之际,文艺作品为改革开放注入力量。
  本报记者 张莹         

《常回家看看》
呼唤亲情回归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1999年央视春晚,一首质朴无华的歌曲唱哭了无数观众,它就是《常回家看看》。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分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忙碌的年轻人别忘记亲情。在阖家团圆的特别时刻,这首歌引发了千家万户的共鸣,“常回家看看”不仅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也让这首歌成为具有时代烙印的全民流行歌曲,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最有力的亲情代表作。
  词作者车行谈起这首歌时说,自己父亲去世后,他回想起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和快乐太少,后悔回家次数太少。后来又一次出差途中想起父亲、母亲、家,用笔写下了“常回家看看”五个字。
  曲作者戚建波说,1998年车行将《常回家看看》歌词寄给他时,他没读完就流下了眼泪,在一种既激动又冲动的感觉下,十几分钟便谱好了曲子。车行和戚建波并没有料到,这首歌居然引发了全国观众的情感共鸣。
  《常回家看看》立意十分明显,意在劝诫忙碌奔波的人们不要忘记操劳一生的父母。歌曲写出了对父母的关爱、对亲情的怀念。整首歌没有大而空的警世口吻,而是采用了近似白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自然地融入其中,给人感觉亲切、体贴。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情淡漠和漠视亲情的现象,《常回家看看》的出现其实是在呼唤亲情的回归。它冲破了当时充斥着小资情调和自我意识泛滥的情歌内容,一出现便迅速征服大众的心。听了这首歌,不知有多少游子的心弦被拨动,不知有多少父母的双眼热泪流。《常回家看看》开创了亲情题材创作的范例。
《我的父亲母亲》
浪漫主义“诗电影”

  在跨越新世纪时,张艺谋导演奉献了一部感人至深、融唯美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影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很多人评价说,张艺谋在世纪之交用怀旧的姿态,向大众讲述了自己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
  父亲去世,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回家奔丧,充分感受到了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父母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年轻时母亲是村子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父亲一见钟情。母亲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每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父亲和母亲相爱了。后来父亲被打成“右派”带走了,母亲就一直在回村子的路上等父亲回来……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在叙事中,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把唯美的色彩运用到了极致,彩色的过去表达了过去时光的美好,对父亲与母亲爱情时光的赞扬;现在为黑白,带上了父亲死后的悲凉,又衬托出了过去的美好。电影用大段的彩色讲述父亲母亲年轻时纯真的爱情,相识、暗恋、相爱到最后的等待,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处处透着“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忆起《我的父亲母亲》,观众脑海中回放的总是章子怡清纯奔跑的经典镜头,散发着生命蒸腾的信息。片中出现了七次母亲的奔跑,她有时像快乐奔跑着的小鹿,有时是虚弱的跌跌撞撞……在奔跑中,父亲与母亲爱情不知不觉感染着观众。《我的父亲母亲》给观众奉献出了诗意的爱情,称得上他电影艺术的又一巅峰。
  《我的父亲母亲》获得了包括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奖,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十大华语片等重要国内外大奖。
《雍正王朝》
历史题材剧的典范

  1999年1月,在央视一套播出的《雍正王朝》风靡全国,创下最高16.7%的收视率,该剧包揽了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飞天奖电视剧一等奖等大奖。 
  《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长篇小说,由胡玫导演,二月河、刘和平联合编剧,讲述了自康熙四十六年起,险象环生的夺嫡之争,以及雍正当政后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胤禛继位,他经历了一系列“河南罢考案”“含泪杀亲子”等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宫廷内部党争的历史事件。刘和平的大家手笔,不但为这部剧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更是通过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波、惊心动魄的朝堂争夺的营造与刻画,传达了博大精深的历史观。
  剧中,焦晃、唐国强、王绘春、杜雨露等多位实力演员都拿出了最佳的表演状态。焦晃出演殚精竭虑的暮年康熙深入人心,唐国强成功塑造了雷霆万钧的雍正大帝,王绘春出演的深谋远虑的八阿哥胤禩让观众印象深刻。他们卓越的表演水准达到了国产剧的巅峰。看《雍正王朝》会让人由衷地心生感叹:中国不是没有好演员,剧中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男人戏,让这些演员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尤其是焦晃教科书一般的表演,堪称中国荧屏上最牛的康熙大帝。
  值得一提的是,由梁国华作词、徐沛东作曲、刘欢演唱的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当年风靡一时,慷慨激昂中略带落寞沧桑的主题曲与全剧完美无缝贴合。
  《雍正王朝》从演员到剧情,从服饰到主题曲,每一个环节都很精良。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及剧中每一个角色恰如其分的精彩表现,都让人欲罢不能。即便在穿越和宫斗等各类古装剧越来越多的今日,被称作正剧史诗的《雍正王朝》依然代表着中国历史剧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有着难以企及的重要地位。  
《张居正》
苍凉悲壮的诗意书写

  历史上的权臣不少,湖北籍作家熊召政之所以选择张居正,不仅与张居正是荆州府江陵县人有直接关联,且因他是中国历史上楚地狂人中的一员。
  熊召政创作《张居正》的动机还因张居正理政十年在历史上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格局。作为明王朝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人物,张居正对熊召政无疑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熊召政十分钦佩这个中国古代政治家的经世之才,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为了写好《张居正》,熊召政做了近十年的积累。他潜心阅读、研究明史,到民间实地考察走访古迹遗存,查档案资料,耐心走访老者,积累了大量翔实的素材,各种读书与考察笔记见证了他的良苦用心。写作过程中,熊召政坚持手书,经常销毁十几万字不满意手稿而毫不可惜,他会从头再来直到感觉满意为止。
  《张居正》描写了中国在近代化门槛前进行的一次自救,以及作为改革家张居正的人生悲剧。小说通过对张居正在艰难曲折中一步步走向事业顶峰,又一步步走向失败的一波三折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历代改革家的不易。
  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之上,熊召政又能以飘逸的笔致穿插一些浪漫的情节与人物,并用“木兰辞”“水龙吟”“金缕曲”等词曲总摄各卷的情调与韵味,使全书平添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诗意,这也是《张居正》一书的显著特色。
  《张居正》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一举斩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