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晤奥巴马为何强调中国文化
谈传统文化是驳斥中国威胁论
2014年1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宋立山        

  11日,习近平在中南海会晤奥巴马时屡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有专家认为,习近平表面上说中国文化,其实是向世界重申中国的治国和外交智慧,同时驳斥中国威胁论。
谈中国文化是重申治国智慧
  同奥巴马会晤时,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文化,“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赵可金认为,习近平讲中国文化有所指,是和西方文化作对比,表达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治国方略和西方的权力转移逻辑是不同的。西方的权力逻辑是什么?“修昔底德陷阱”是其理论根基,该理论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
  1月22日,习近平接受《世界邮报》专访时提到,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要跟我交朋友,首先得了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讲求的是‘和合’,‘和而不同’,不是你死我活。习近平表面上说中国文化,其实是向世界重申中国的治国和外交智慧,同时驳斥中国威胁论。”赵可金分析称。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还不够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习近平在与奥巴马会晤时的这番期许意味深长。
  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一直与习近平有着密切关系,2013年6月,习奥“庄园会晤”达成“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共识,共同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此次为何强调“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言外之意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发展得不够。”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卫东说,美国暗地里一直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不完全认同,很少在国际、国内正式场合使用这个词,多是在重大元首会晤场合附和,实际行动少。新型大国关系讲求相互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美国有时认为,“尊重你的利益,可能会损害我的利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