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要闻

A03版:要闻

A04版:山东

A05版:山东

A06版:声音

A07版:速览

A08版:学堂

A09版:财经

A10版:产经

A11版:国际

A12版:文娱

A13版:乐动

A14版:青未了

A15版:青未了

A16版:专版

Q01版:今日青岛

Q02版:今日青岛·城事

Q03版:今日青岛·综合

Q04版:今日青岛·社会

违规学科竞赛为何顶风也要上

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10日
  11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JEA China”等“榜上有名”。据通报,以此为名头或发起的相关竞赛活动违反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被依法依规取缔。通报中,一众违规竞赛也被再次“敲打”,如所谓数学花园探秘、华数之星、五羊杯、走美杯、美国大联盟、卓越360统测、全英赛、世奥赛等。
  按理来说,一张竞赛“白名单”在手,只要两相对照,就知合规与否,那么就算违规竞赛名字再怎么搞山寨、打擦边球,也都难逃家长的火眼金睛。现实中,不排除一部分家长确实没有“火眼金睛”,难辨竞赛真伪;也不排除,还有一部分家长属“明知故犯”——就算是违规竞赛,竞赛成绩作为提高孩子素质与能力区分度的依据也聊胜于无。
  各种竞赛之所以被热捧,当然是因为有利于择校;而择校之所以产生,则是因为义务教育质量存在不均衡。当进入不同阶位的中学,将在很大概率上导向两种完全不同起点的人生,别人眼中的不计代价或者死磕的非理性,在那些家长看来就是最大的理性。只要这种不均衡依旧存在,择校的冲动就难彻底抑制,那么以期提高区分度的自我证明就不会停止。当正规学科竞赛的出口被封堵,艺术考级和其他哪怕是非正规的学科竞赛就成为新的需求出口和情绪宣泄口。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违规竞赛“存在即合理”。他们做的这些生意,如前述通报所言,“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加重了家长和学生负担,严重侵害了公众利益”,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但只要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主动选择需求不减弱,那么过往学科竞赛的各种替代品就会不断被制造出来。它们遵循差不多的逻辑,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为家庭和孩子重新“增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官方明示,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均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但在一些所谓优质学校的招生中,以竞赛成绩作为判断学生能力的路径依赖依旧存在。虽然这种选择是“不留痕”的,但其招生偏好依旧被视作对各类竞赛的背书。只有人才评价观念转向更加多元和包容,或许孩子们“军备竞赛”的赛道也才会进一步放宽。
  也唯有如此,规范学科竞赛及各种“热”(如编程热等),才不会是一场无休止的“猫捉老鼠”游戏。   (据光明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