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朱文龙
教拼音是退休教师杨维云过去50年最熟悉的事情,也是她现在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不同的是,杨维云现在通过直播教学,面对的学生也大多都是成年人。杨维云的直播间,“藏着”不少成年人的秘密,也是他们满足识字需求的通道。
不看报道,可能想象不到,目前我们的社会还有这么多不识字的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不识字的成年人大约有3800万人。一个人不识字,在社会上遭遇的困难和歧视不难想象。作为一个人数以千万计的群体,“文盲”群体的诉求不该也不能被忽视。
杨维云在直播间教拼音、教识字,给这一群体开了一扇窗。通过杨维云的直播间,不少人学会了识文断字,有的还找到了新工作,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识字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为杨维云点赞的同时,也要看到,单靠杨维云一人一个直播间,还不足以满足现有“文盲”群体的学习需求。扫盲,在现阶段还没有彻底完成,依然需要继续开展下去。
要看到,现阶段,扫盲的涵义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既包括个体认字、读、写、算基本能力的掌握,也包括识别现代社会符号,使用手机、计算机等智能设备进行学习、交流等。
这就意味着,现阶段的扫盲,识字只是第一步,此后还需要进行“互联网扫盲”“数字扫盲”等,否则,一个人即便是掌握了读写能力,也依旧可能变成“功能性文盲”,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识字但不能熟练运用智能设备的老人甚至中年人,也需要“补课”,也是“互联网扫盲”“数字扫盲”的对象。将扫盲进行到底,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温度。扫盲,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具体而言,有必要通过成人教育体系,对“文盲”群体予以更多关照。比如,可以借助媒体动员更多的专业力量加入线上授课队伍。在教学上,除了识字,也应当有针对性地增加常用智能设备、社交软件的运用等内容。在授课形式上,也可以结合不识字人群和老人分布的特点,尝试送课进社区、送课入村镇等。
另外,家庭力量也不能忽视。年轻人对于家中的老人和不识字群体,要多一分体谅和包容,积极帮助他们掌握数字技术。
总之,帮助文盲摆脱边缘化状况,共享技术进步的红利,值得全社会共同努力。
许多识字但不能熟练运用智能设备的老人甚至中年人,也需要“补课”,也是“互联网扫盲”“数字扫盲”的对象。将扫盲进行到底,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温度。扫盲,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