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小日子·乡变
2014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靳艳芳所在的左营乡的“第一书记”们给村里的每位残疾人送去一只母山羊。 图片由本人提供
   贫困村 来了女村官
  齐鲁晚报网网友 靳艳芳  
  2012年,从山东财经大学毕业后,从小在济南市区长大的我,来到了菏泽市鄄城县左营乡当大学生“村官”,左营乡地处黄河滩区,过了黄河就是河南濮阳。
  毕业后半年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上,很多同学都有了很好的工作,我的选择让大家很惊讶。给他们说起我工作的地方,自己都哭了,几个要好的姐妹也抹起了眼泪。流泪是因为艰苦,更是因为在这么贫困的地方生活着的4.3万村民,下辖23个行政村就有15个省级贫困村,他们的生活状况让我很难受。
  报到那天,乡里租了一辆面包车把我们几个“村官”带到了乡政府。到政府大院我惊呆了,一片灰灰的旧房子,家属院的大半是漏风漏雨的危房。我住的宿舍是活动室,也是杂物室,蝼蛄、多脚的虫子在屋里乱窜是常事。
  村中的条件更艰苦,有的村还没喝上自来水,全村就靠一口井生活;村中留守老人好不容易养一两只羊,还常常被盗;村里大多都是土路,一到下雨下雪就出不去家门;小学还用着破旧的桌子,坐在旧马扎上上课,大冬天屋里处处漏风;截至2012年,全乡低保户1233户,1317人、无人抚养儿童60人。
  我联系到济南的一位爱心人士,可以为村中孩子捐赠300余件新羽绒服和棉衣,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放下东西未做停留就踏上了返程。
  两年过去了。“第一书记”帮助申请资金,让村中通上了自来水;现在村村有“天眼”,防止了偷盗行为;两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捐赠了几百台电脑、上万册图书等;现在新修行政村道路上万米,我平时骑着自行车去村里比原来快了1倍;村里的盐碱涝洼地也已整理完毕,夏天到村民家中走访,与他们聊家常时,吃到的西瓜比以前更甜了;现在乡里有了垃圾处理厂,在商业街上建设了排水管道,生活垃圾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到处丢弃或被烧掉了。
  两年来这些省级贫困村大变样,我也从一个“弱书生”变成了可以下地摘棉花的“女汉子”。
吃水三变
  济南读者 董攀山     
  打我记事起,老家的人吃水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老家在菏泽定陶县张湾镇,我在的河西董村,村大井少。况且,近处的两眼井一眼是咸水,一眼是苦水,不能吃。水能吃的那眼井在村子的最南面,担一次水要横跨一条街,穿过两条胡同。
  一次,家里的水缸里没水了,15岁的我担着大人们才用的两只大木桶去挑水。去时还行,回来时就不中了。木桶本来就沉重,再装满水,压得我前后左右地摇晃。更糟糕的是,当时正值冬季,天下着毛毛雨,地上结了一层冰。在下一个坡道时,脚一滑,仰面摔在了地上。水倒了个一干二净不说,后面的那桶水还把我从头浇到了脚,水从脖领里灌进去,里外冰凉。我一气之下,把已经摔坏了的木桶又甩出老远,发誓再也不挑水。那顿饭,还是从邻居家的水缸里舀水做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回老家探亲。看水缸里没水了,便像往常一样找桶挑水。母亲告诉我,不用去挑了,隔壁的邻居家就有压水井,提一桶就中。母亲说,啥都放开了,不但有养猪专业户、种菜专业户、吹喇叭专业户,还有打井专业户。花上25块钱,别的啥都不用管,人家就把井给打好了。我挨家挨户看了看,几乎家家都有压水井。如果是甜水,就吃,是咸水或苦水呢,就洗衣、积肥用。我们那条胡同共10户人家,有3户是甜水井,取水就像串个门。
  前几天,老家侄子来济南看我。说起家里的吃水问题,侄子说,压水井现在也废弃不用了,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政府免费给装,村民只按规定价格缴纳水费就行了。如今,除了冬天不能集中供暖和夏天用不着空调外,其他如水、电、气等,都跟你们城里差不多。
  我既高兴又眼馋。怎么不早打压水井和安装自来水呢?如果这样,当初我决不会把水桶摔坏!哎,羡慕死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