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怨缘何而起(之四)
“父母的偏心”导致我凡事必争
2014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素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教授、中德系统家庭治疗师)
  40多岁的浩雨真是名如其人,当他讲述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和目前处境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浩雨出生在书香世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作为“夹心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曾开玩笑地说,怀他的时候,一家人都盼望着是一个女孩。这样有儿有女父母就会皆大欢喜,不再生第三胎。结果他是一个男孩,父母便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希望满足他们有女儿的愿望。生了妹妹后,父母抚养三个孩子实在是太辛苦了。而且,他明显感觉到妈妈爱哥哥,爸爸喜欢妹妹,而他很少受到父母的关注。每当他与哥哥争执时,尽管有时因打不过哥哥受了委屈,但是妈妈总说是他不好,太爱争强好胜,挨打也是自找的;而当与妹妹起冲突时,爸爸就批评他不如哥哥懂得谦让,有时还会揍他。他说那时的感觉就是很愤怒、很委屈、很孤独、很无助,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上学后,他发觉只要他比哥哥、妹妹学习好了,父母就会比平时对他好,而且能“公平”地对待他。所以,他就发奋读书,最终考上了国内一流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顺利地进入国内一家著名的医院,并很快成为了学科带头人。事业的成功虽然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但并没有带给他较高的幸福感,因为他与同事、妻儿的关系都比较糟糕。他们认为他过于敏感多疑、争强好胜、心胸狭隘,做人远不如做事。

【案例分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最早提出,出生次序会影响个体的生活风格。中间的孩子不像大哥大姐至少能在一段时间里是唯一一个孩子;也不像最小的弟弟妹妹能在最长时间里成为唯一一个最小的孩子,他们从来不会获得父母100%的时间和金钱投资。萨洛韦在《叛逆心理》中指出:“在父母资源的分配上,对孩子是按U形分布的,最大的和最小的孩子都可获得最多资源;通过情感测试,发现老大、老二和老幺关于自信度的图表也是一个‘U’形曲线。”
  笔者总结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发现像浩雨这样的“夹心人”,经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可能会表现得雄心勃勃,抱负远大,爱好竞争,试图超过家中所有的孩子。他们要想获得父母的关注与爱,必须做出引人注目的行动,有可能以完美的行为博得父母的关爱,或因表现另类而遭受父母的批评。另一种则像被“阉割”了一样压抑自己,忍字当头,“讨好”别人,自律、退缩、懦弱,循规蹈矩,以换取所谓的安全感。

【走出误区】
  作为多子女的父母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人与父母的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人际关系;其次,父母有时无意中对孩子开一些玩笑,例如“你是父母捡来的”、“你不是父母想要的女儿(或儿子)”等,殊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都会极大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所以要杜绝这类玩笑。
  作为子女,首先应该确信父母是尽其所能地爱每一个孩子的。所以,每当想起所谓的伤心事时,就应当转移回忆的方向,尽量细细地品味父母对自己的点滴之爱,想一想父母遗传给自己的“优势资源”,在感激父母的同时,也给自己注入正能量;第二个方面,加强与妻儿、好友的真诚沟通,听取别人的善意提醒,开阔心胸,掌握做人做事的界限,学会取大弃小,改善各类人际关系。
  随着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将有更多的父母面临双子或多子的教育问题,如何避免出生次序的教育误区,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将是年轻的父母不得不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