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当扫黄遭遇“商业逻辑”
2014年04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东莞厚街镇康乐街上一座大型超市三楼的一个小摊位,贴着“招租”的广告。扫黄后,这里的生意一落千丈。
  4月2日,东莞厚街镇体育路上,一家酒店门上依然贴着封条,至于何时解封无人知晓。
     十多年过去了,东莞今年新一轮的扫黄,似乎是重复之前的每一次。
  正如广东沿海常见的台风一样,东莞周期性扫黄行动始终没有停止。2003年,央视也曾曝光东莞色情卖淫事件,引发全国关注。此后,东莞扫黄打打停停,直到又一次被曝光。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东莞制造了为众人所瞩目的“东莞奇迹”。东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整套商业准则和市场逻辑,甚至浸润到社会风俗和市民意识中。奇怪的是,这种商业逻辑,却被奇怪地移植到色情业中,并被世俗所接受。在各种利益诉求的博弈里,是被抛远的法律与道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莞扫黄,任重道远。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我们出钱她们提供服务,公平交易”
  “现在的沐足项目跟过去简直没法比。”4月2日晚,从东莞市大岭山镇上一家中等规模酒店的“沐足馆”出来后,在东莞打工9年的打工仔李坚撇着嘴连声抱怨。
  这是李坚在东莞2月份新一轮“扫黄”以来第二次去这家沐足馆。三周前,他曾打算和几个外地来的朋友去“洗脚放松”,结果这家沐足馆大门紧闭。
  “扫黄”之前,李坚是镇上的“熟客”,一个月去一两次也在他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几乎玩遍了这里所有花样,波推,打飞机……这些是最稀松平常的。”这些让人脸红的词,很自然就从他嘴里迸了出来。
  19岁时,李坚从湖北老家来到东莞,在一家大型鞋厂一干就是9年。“扫黄风暴”到来前,除了下班后打打游戏,李坚最大的乐趣,就是和朋友去距离工厂5公里的大岭山——被称为“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大大小小的沐足馆找乐子。对于月收入四五千元的李坚以及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打工仔们而言,沐足馆每次几百元的消费并非难以承担,这也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剂“调味品”。
  但现在,李坚不得不接受失去这个“乐趣”的现实:尽管他跟女技师也有不少“打情骂俏”,但一谈及更进一步的“特殊服务”,女技师们则“要么沉默,要么把话题岔开。”
  原本兴奋的李坚本以为“这阵风已经过去”,情绪在一次次失望的暗示中消失殆尽。最后他干脆一语不发,简单洗完“一个钟”(45分钟),便迫不及待地拉着朋友离开了。
  “以前来这里,她们变着花样让你花钱,但现在只有最便宜的洗脚了。”李坚颇有不甘地说,这下倒省钱了,因为“有钱也没地方花。”
  “我们出钱,她们提供服务,大家公平交易。”李坚的逻辑很简单,他用钱买的只是“服务”,花钱自然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在李坚身上,所谓的道德或法律问题,似乎脱离了考虑之列。“以前在老家从来不敢想这些,但到了这里,大家都一样是打工的,没什么可避讳的。”李坚笑言,“在工厂,老板出钱,我们给他打工。一样道理,在这里只要出钱,就有人给我们‘打工’。”
  当然,第一次去这种场所,李坚一度紧张到“不知道说什么话”,甚至担心会被瞧不起。随着次数的增多,他越来越喜欢这里轻松的氛围:“我出钱,你出力,大家公平交易。”
  “钱太重要了。”李坚坦言,东莞几年的经历,让他着实感受到金钱带来的魅力:“不管你是老板还是乞丐,只要给钱,就能买到你想要的。”
  而这里服务的“贴心”之处还在于,技师们不会问他任何隐私的事情,“父母乡邻没有人会知道。”
从业者的等待
  事实上,自从广东整顿娱乐场所后,已有相当数量的“服务场所”关门。
  4月3日,东莞厚街镇体育路上,一家中等规模的酒店门口贴着泛白的封条,上面的时间显示为“2014年2月14日”。齐鲁晚报记者注意到,与这家酒店相连的便是一间沐足店,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到,里面的花草已经枯萎。
  关门了,从事“特殊服务”的人去哪了?“一些转做正当的活,还有的去了别的地方,更多的则‘潜伏’下来,等着风头过去。”2日晚,齐鲁晚报记者辗转联系到此前专门为这些从业人员化妆的小梅,她告诉记者,今年这股风来得“太厉害”,很多人都做好了“长期潜下去的准备。”
  但“潜伏”并不意味着真正的销声匿迹。
  “除非特别熟悉的客户,这个时间一般都不敢‘接活’。”有业内人士向齐鲁晚报记者道出了原委,“非常时期,安全第一。”
  在名闻天下的“东莞ISO”体系训练下,这里的从业者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职业化”的操作流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客人挑选的“套餐”,每个人都会心中有数,否则一旦被投诉,就意味着这次一分钱都捞不着。
  “就像我会化妆,看到什么样的人,知道大致化什么样的妆一样。”小梅用自己的职业做了“类比”,“她们受的培训多,干的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成了‘熟练工’,能够看人服务。” 
  多数从业者除非因为身体或年龄原因转行,否则一般都会“坚持干下去”,她们已经成为这套复杂体系的熟练执行者,“这算不算‘职业习惯’?”小梅笑着反问记者。
  而据媒体报道,广西、浙江等地警方近日抓获的卖淫女中,便出现了“东莞小姐”的影子。
  “被抓的可能在东莞呆惯了,到别的地方‘水土不服’吧。”小梅分析,以前在东莞做,酒店、桑拿洗浴等场所都会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各种关系打点好了,不必担心被抓。但到了外地显然就不一样了,因为环境变了——比如,将一个习惯了大企业井然有序工作环境的员工放到秩序杂乱的小企业,一样也会出现“水土不服”。
  仍处于潜伏期但已完全适应了东莞这种商业环境和氛围的“熟练工”们,除了继续等待,还能做些什么呢?
与“创新”联系在一起
  南邻深圳,北接广州,到香港仅两个多小时路程,澳门亦近在咫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东莞在改革开放后,迅速从一个最初数十万人口的农业小县,转变为以国际加工制造见长、人口超过1200万的新兴工业城市,制造了众人所瞩目的“东莞奇迹”。“在这里,自在惬意……在这里,机会无限。”2013年发布的东莞形象宣传片(工业篇)中,曾如此描述东莞的形象。
  东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整套商业准则和市场逻辑。而这种极为成熟、甚至浸润到社会风俗和市民意识中的“商业化”,也侵蚀并规范了色情业。商业逻辑的大行其道,让人们对资本的追逐如痴如醉。
  这样的道理,即便外来务工者李坚也能一语道破其精髓:“只要给钱,你就能买到你想要的,包括各种‘服务’。”
  “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东莞就出现了色情业,90年代获得大的发展,而‘性都’的名声则是近些年的事。”4月3日,在当地酒店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林辉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一行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同样遵循着内在的发展规律。
  为了争夺客源,经营者们无不绞尽脑汁,为客户们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与其他任何行业的内在发展逻辑,并无二致。
  “你没有忧患意识,不创新,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将“创新”与色情业联系在一起,虽然听起来让人感到别扭,但这确实是发生在东莞这个受外来商业氛围影响最深刻的地方。
  发展至今,色情业早已成为东莞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据统计,最鼎盛时期这里有25万名性工作者。一旦这根“柱子”倒了,东莞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无人敢打包票。
  4月2日晚,东莞厚街镇著名的康乐街上,三个穿着白色超短裙、打扮俏丽的女子说笑着从一家化妆店走出,很快消失在街道上稀疏的人群中。“似曾相识啊。”站在一家服装店门口的两个男服务生,望着三个女子远去的背影互相打趣。
  而百度贴吧“东莞吧”里,已经有人在悄悄问“酒店什么时候开门”。
  法律道德与商业逻辑纠缠
  但改变,终究要到来。
  关于“扫黄到底会给东莞哪些产业带来影响”的讨论此起彼伏,一方面,东莞的发展还需要大量劳动力,为这里的工厂打工,李坚们嘴里所说的“服务业”还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坚决打击卖淫行为,取缔色情娱乐场所又迫在眉睫。
  但长久以来,色情业和相关产业“咬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商业化运转规程,强行让其“惯性般”地运行停下来,又绝非朝夕之功。这让东莞政府陷入两难选择,而不得不在历次扫黄行动中摸索着当地的发展脉络。
  纵观东莞这些年扫黄的历程,可谓这种境地的缩影。
  2003年,央视曝光东莞色情卖淫事件引发全国关注。其后,时任广东清远市市长的刘志庚临危受命,被调到东莞。此后,一个叫做“台风”的专有名词开始在东莞的酒店、桑拿洗浴从业者中流传。正如每年都会登陆的“台风”一样,东莞周期性扫黄始终没有停止。
  此前东莞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扫黄,当数始于2009年的全省专项行动,当时,东莞厚街镇曾有3名警长因“监管不力”等原因被当场免职。据媒体报道,当时的专项行动尚未结束,便有人收到了“寒冬结束,鲜货上市,欢迎新老客户品尝……”的暗示性短信。
  与打击色情业相对应的,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呼吁人们对外来务工者们“性需求”的重视。
  2010年1月,广东省性学会会长、省计生委主任张枫呼吁关注广东3000万农民工的性压抑问题,认为如不加以重视,将危及社会稳定。而作为港澳台资的集中地,远离家乡的港商和台商在这方面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就这样,在法律、道德以及经济发展的交织中,在各种利益诉求的博弈里,东莞扫黄十年却又打打停停,直到2014年被再次曝光。
  此次扫黄,东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被曝光当日即对涉黄场所进行查封,随后进一步确定,扫黄要标本兼治,着眼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深挖背后“利益链、保护伞”。随后,又启动问责制,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随即应声落马。
  2月20日,东莞市又将扫黄列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2月27日宣传工作会上,提出要“讲述好东莞故事,传播好东莞声音”。
  此后到了4月3日,全市外宣工作会议上,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强调,东莞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修复提升东莞形象”。
  东莞的未来究竟如何,拭目以待。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