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念春燕归
2014年04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孔庆林 
  母亲离开我31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每当春暖花开时节,我便想起老家的春燕。因为在母亲最为孤独的那段日子里,清明节前回归的春燕成了母亲最好的伙伴,它们给母亲带去了许多欢乐。
  父亲、两个兄长先母亲走了以后,原有的五口之家就剩下母亲和我。那一年春天,我回到故乡母亲的身旁,母亲指着屋梁上的燕子窝给我说:“咱家这窝燕子,秋天飞走了,春天又飞回来,年年都是这样。”在那些哀伤凄清的日子里,天天看着飞进飞出的燕子也就成了母亲的生活。我抬头望去,只见两只燕子叽叽喳喳,交替着飞来飞去,不时还衔些食物回来,口对口地喂给窝里的雏燕。
  燕子是人类最为钟爱的鸟类之一,据说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燕子。古往今来,围绕着燕子,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比如杜甫的“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陶渊明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欧阳修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扬花处处飞”等。描绘的都是一派人鸟和谐相处、勃勃生机的田园景致。母亲爱燕子,故而我也十分钟爱燕子了。
  孔子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话,进而提出“三年之孝”(《论语·阳货》)的观点——这讲的是父母故世后要守孝三年。在回答弟子子游问孝时,孔子告诉他:“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乌鸦反哺是普通动物的本能,人如果对父母只是养活,而不考虑在情感上尊敬他们,使他们心悦,那么和动物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这讲的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孝心。
  我感谢燕子,在母亲暮年那段最为孤独的日子里,它们代我陪伴着她。母亲最后的那段岁月里,在外工作的我时时牵挂着她,并尽我所能,像燕子那样给她带去些许欢乐。那时虽然很清苦,但我坚持每月跑趟邮局,给独自一人在家的母亲寄上十元钱,并坚持每月给母亲写两封信,有事没事报个平安。因为我能想到母亲拿着儿子的来信,找人代读时的欣慰。那些年,每次回家,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母亲,陪她说说话,或帮她做点事情。有时则是反复给母亲交代些注意的事项,比如母亲牙口不好,我交代要多买点儿或用地瓜干换些豆腐吃;人老了,要经常吃点青菜,腿脚不便,可以让别人赶集时帮忙买点,等等。一次我提出给母亲安一口好的假牙,可母亲淡淡地说,“儿呀,你娘还能活几年。”后来,安假牙一事还未兑现,母亲就走了,成了永留我心中的憾事。
  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每次回家住上两天,她就催我快回单位,说“别耽误了公家的事”,每次离家时,母亲又总是催我早早上路。村西有个碾子,母亲每次送我时必定坐在那个碾子上,看着我向火车站方向走去,我则不时回头张望着生我、养我的老母亲。当时她分明已走到人生的暮年,心中充满着诸多无奈和不舍,我总是唏嘘再三,无言地走出母亲的视线。
  春风拂面中,我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老家的春燕——我好想对它们喃喃细语一番:感谢你们啊,我深爱着的春燕,我多么想再回到母亲曾经住过的三间老屋,静静地等待那回归的春燕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