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力量
2014年06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荣哲(铁路职工)
  秦始皇做过很多事,但至少有两件世人皆知:一是修筑长城,二是焚书坑儒。二十世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发现: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的武力侵犯;焚书,是为了抵御古往今来的思想侵犯,其实也是在修筑一道城墙——思想文化的城墙。所以,做这两件事的思维方式和目的是一致的。
  秦始皇应该很明确地意识到,书的威力,对一个政权而言,不亚于武装力量,尽管他是靠穷兵黩武得来的天下。
  要是秦始皇知道,早他一些年,在西方有个叫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国王,也许会少做些蠢事。亚历山大历时10年,行程逾万里,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的枕头底下,除了总放着一把剑,还放着《伊里亚特》这本书。亚力山大做过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仅这一点就比秦始皇幸运得多。他读书,而不去焚书。他更尊重思想家。20岁的时候,他就是希腊城邦联盟的首脑了。当时,有一名叫第欧根尼的哲学家,形同乞丐,住在闹市广场边的一只破桶里,以乞讨为生,实践并传播着他的自然、自由生活的哲学理念。亚力山大慕名前去拜访,来到木桶前,问:“第欧根尼,我能帮你忙吗?”“能,”第欧根尼说,“请闪开,别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沉默一会儿,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如果历史能给亚力山大以著书立说的机会,西方思想史上或许又多了一位哲学家。
  历史上,书和武力,很难比较出谁的力量更大。许多著书者是一介书生,与刀枪无缘,客观上却成为暴力革命的推手。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而谁都知道,革命者的思想基础,却来自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启蒙主义著作。他们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思想,不仅引发了血雨腥风的激烈战斗,而且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近代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操纵战争的是实权者,操纵实权者的却是书。1852年,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发表了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19世纪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了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斯托夫人,评价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中国的鸦片战争后,魏源写了《海国图志》,郑观应写了《盛世危言》,严复译介了赫胥利的《天演论》,让中国人认识了世界,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之道战胜列强的思想,传扬了“物竞天择”观点。他们引发的思想风暴,不久就转化成政治风暴。领导中国历史潮流的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莫不受其影响。
  与惊涛骇浪般的战争相比,文字和纸构成的书算不得什么,顷刻就会毁于炮火。但书的作用,却如同不动声色的地壳运动,轻者地动山摇,重者将山海易位。宋朝初年的宰相赵普,不太读书,只读《论语》,因此被人笑话。太宗赵光义问他,他也不脸红,很坦白,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说法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书的重要性。
  世世代代的人,一个个王朝,在时间的长河中,虽说“是非成败转头空”,但书,如同恢恢“天网”,疏而不失。哪个重大历史事件,哪个惊天动地的人物,哪种卓越的思想,不被书的“天网”捕获、存世?世界的存在成就了书,书让往事长存。因此法国作家马拉美说,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成就一本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