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 什么让你自信
2014年09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国学热在当今社会以势不可挡之势兴起,当“传统回归”和“文化自信”的呼喊声越来越高,我们也许该冷静下来,问两个最简单最基本但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那就是——
  “国学是什么?”
  “什么让你自信?”
  我们向20多位学者提出这两个问题,这些学者并非都是研究国学的,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国学、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多门学科,年龄从30多岁贯穿到80多岁。结果,我们收到了各式各样的答案。
  也许,这两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很明晰的答案,但从这些回答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思考。

  ●史睿
  问题太大,一时半会儿说不明白,一直也没考虑明白。
●何朝晖
  简单说,就是中国传统的学问。
●傅路江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它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是流传于民间老百姓中的一些表现,例如家风家规等。我是一名中医,现在医患关系这么严重,应该恢复儒学的认同,来缓解医患关系。
●李旭
  我认为国学是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根本。国学的范围其实并不重要,这是一个涵盖很广的领域,但它一定要融入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比如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操。

  ●赵宗来 
  我接受马一浮的说法,“以六经来统摄国家的一切学问,以六经来统摄天下的一切学问。”有了这个主干以后,其他的一切分支都可以连带起来。传统文化需要解释和正名,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统”字,这个“统”是正的,必须是历代相传的正统的。可以说儒学就是传统文化,但是儒学也有很多分支,必须是正统的,像李贽离经叛道的理论就不属于,王阳明就属于。
●赵法生
  国学广义来讲,就是儒释道。这个看法可能有些人觉得偏颇一点。换一个角度说,经、史、子、集就是国学,它的外围比儒释道还要大些。儒释道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信仰,而经、史、子、集是从学术角度来讲的。国学这个概念是近代随着西学的传入而出现的,近代以前没有国学这个概念。西学的输入让大家认识到中国有一派传统学问,跟西方的学问在内容上、发展上有很多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国学。
  中国的儒释道,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在历史上,儒家可以融汇贯通、借鉴其他学说的特点,但是其他各家很难吸收借鉴儒家的特点。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代表,这个没错。所以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我们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都受儒家思想影响。
●王大千
  国学和传统文化是一样的,无论狭义的国学、广义的国学,都没有必要再去做概念上的争论,它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统称。季羡林先生表述过,中国56个民族共同形成的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经典都可以称为国学。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但不能说传统文化只是儒学,儒学是它的重要部分,还有道家等其他学派,像有价值的中医学,这也是对我们民族有价值的。

●杨朝明
  国学是西学传入中国以后才出现的名词。宽泛的国学其实是各种中国历史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但国学的核心应该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是经学。从诗书礼乐到六经,再到四书,这是为国人在历史、文化、政治和艺术等领域打下基础的经典,也是我们每个人修己安人的学问。
●何中华
  “国学”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学术和文化。狭义的就是学术,广义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近代的产物,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产生,原来没有这个词。狭义上的学术,指的是精英文化的产物,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
●王志民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当代则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特色。具体说,我想应该是以儒家传统的经学为主,同时唐诗宋词元曲,以及道家、佛家的经典文献都是我们国学的范畴。
●张炜
  国学当然是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学问,主要包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经典,如从先秦诸子一直到明清的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综合的积累和呈现。
●王学典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是国学的主体部分。当然儒学不能包含全部国学,道家也是,但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是儒家学说,不是道家的原则。道家只是个别政客、个别人士的选择,道家讲的是一种自我解脱,佛教、道教、基督教,包括伊斯兰教,都是主张自我解脱,不是社会的解放,不是共同体的提倡。孔子讲小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社会的发展,往大了说是国家的发展。这是儒家的基本原则。
  这么说丝毫不包含对道家和佛教的蔑视,它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儒学的不足,不能跟儒学平起平坐。

  ●牛大勇
  “国学”就是个牌子。我认为“国学”什么也不是,不是文史哲、不是传统经学也不是经史子集。很多所谓的国学学者,没有能够真正地去做音韵、训诂、小学等最基础的学问。自称“国学大师”的人,可以问他研究的是什么,像是季羡林,被称为“国学大师”,但是他是研究梵文的。
●刘传铭
  国学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它是相对于西学提出的。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社会词语,它出现在晚清、民国。国学的主要内容是经学与训诂。当然,它也包括了广义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由于“五四”提出“打倒孔家店”和“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所以学术问题便社会化了,对待国学的态度也成了一个泛社会的问题,甚至成了区别革命与保守政治态度的分水岭。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百年以来,国学所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伟大的中华复兴梦,所谓复兴,当然是复兴包括国学在内的中华文明。
●王守常
  现在国学的概念很广泛,指中国的文化。这里面既可以有文史哲,也有琴棋书画。  
●朱清时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孔孟、文学、哲学、中医,都包含在传统文化里。这些都是国学。
●温儒敏
  国学一词晚清时才出现,当时是针对西学而言,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冲击的本土文化支持不住了,人们提出保存国粹,因此就有了国学这个词,一直沿用到现在。我认为国学包括一切古代传统的学问,古代文学、历史、中医、宗教等,广义上都可以归为国学,但不是通常理解的儒学,这样就太偏狭了,国学的涉及面是很广的。

  ●楼宇烈
  国学我觉得含义很模糊,不要定得很清楚,它就是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你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国学,绘画、武术、医学、国文,我觉得国学这个概念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看。
  至于宗教也一样啊,传统文化里面核心的结构、主体的结构,就是儒释道。其实也还应该包括别的,比如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从它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延续到今天,伊斯兰教也可以包括进去的。而且伊斯兰教到明代已经相当本土化了,只是我们现在反而把它异国化。我们看传统的伊斯兰清真寺,都跟我们的佛庙道观一样的。可现在我们看清真寺,反而首先看屋顶上有没有尖尖的圆圆的顶。 
●舒乙
  免了吧,题目太大,说不了。
  ●顾彬
  我能够坦率地讲吗?中国的国学是很有问题的。在一个现代世界里,我们不应该光从内(也就是自己)来看,也应该从外来看,从对方来思考我们自己,但是国学排斥所谓的外国汉学,认为外国汉学我们不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举个例子,前一阵我在曲阜跟中国一些很有名的学者开会,听他们讲孟子,我热爱孟子,但我对他们的报告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只能够从孟子谈孟子,这个一点意思也没有,没有什么新的观点。
  我们应该把孟子放在世界上,用世界眼光来看,但是研究国学的人不会,他们不想这么做,这是国学的危险。国学可能对中国有用,但是对国外有用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延参法师
  我理解的国学,客观地说,是我们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范畴,包括我们东方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素养、伦理底蕴等。可以浅显理解为,东方文明为世界文明贡献的一份重要的思想精华和社会信念,更是一份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
  ●史睿
  什么能自信?很难说。
●何朝晖
  从小处说,自信的基础是实力;其次是心态,因为永远有比你实力强的人。从大处说,中国人的自信首先来源于我们悠久的、延绵不绝的、一以贯之的历史,和生命力强大、富有包容性的文化。我们现在正在势不可挡地回归。我们的自信不仅来自于经济的崛起,更来源于一种文化上的自信。
●傅路江
  当然是传统文化让我们感到自信,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涵盖了琴棋书画、诸子百家。因为它来自于对天地人的一种和谐的思考。我个人的理解是儒家是根本,儒家是营养很丰厚的土壤,诸子百家、琴棋书画都是这个土壤上长出的茂密森林。相对于西方耗能比较大的文化来说,它是比较环保、比较绿色的。和自然界、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这种文化是可以持续、长久的,所以就让人自信。
●李旭
  我曾经在2004年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办《龙族之梦》的艺术展览,外国人非常欢迎,其实我们所展览的恰恰只是我们中国人最传统的一些事物。所以在我们对自己自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我们的文化认同,其次才是自信、自豪,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自信、自豪,这些是要融入每个人生活中去的。
  有人说自信与钱有关,但印度一些地区的人很穷,可他们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的一些明星虽然很富有,但是早早移民国外,这显然是他们不够自信。
  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生活中有东方情调的住宅小区么?有东方文化的汽车、手机么?甚至我们的课本里面还有多少篇古代文章?我想这才是我们考虑是否自信的一个标志。

  ●赵宗来
  靠传统文化可以达到自信,如果连这一点都不信的话,那就不用学传统文化了。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要自己定标准,根据自己的标准去取舍。
●赵法生
  第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没有中断,是各大文明所不具有的。第二,中华文化海纳百川,能够兼容并蓄,可以吸收借鉴其他文化。闭关锁国的文化是没有自信可谈的。
●王大千
  通过历史、实践证明到今天依旧有它的意义,能够指导我们生活以及如何在国际上与人相处的文化,这个对我们今天的现代人有意义,这个东西让我们有自信。我们不会觉得这种东西过时了,经过中西文化比较之后,我们还是会觉得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价值我们才有自信,有生命力而且不过时。
●杨朝明
  我们的文化既可以是表层的,也可以是我们的信仰。儒家文化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文化自信我想首先是认同孔子。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便无从谈起。现在我们讨论文化自信,恰恰说明我们缺少自信,我们还在自信的路上。我们不能把文化自信表面化、世俗化,而是学习一切文化可以化人的领域,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何中华
  经济发展和振兴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能让我们自信。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提高民族硬实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探讨文化的自觉。在晚清以来,文化自觉表现为文化自卑,如何能够摆脱这种自卑是文化自信的前提。首先,要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对现代化的东西补偏救弊,提高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目前社会过度物质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这与过度膨胀的欲望是有关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一种模式,对于这样扩张的欲望有约束性,既不过分,也不保守。正如胡适所说,中国有着知足的文化,知足就是恰如其分地约束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改进文化自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有安身立命的思想,可以培养健全的人生观,即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现在,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物质上满足了以后,心灵上找不到归宿。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要挖掘这样的资源,解决物质过剩、精神贫乏的问题。
●王志民
  我们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自信,过去我们认为,我们的苦难、落后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因此才减慢了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但是归根结底,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品格和精神载体。如今,我们再谈文化自信,不仅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道德问题,还要使之成为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帮助我们的民族向现代转型,实现民族复兴。
●张炜
  我认为是国民良好的人文素质。有了这个基础,其他一切都比较好办了,如维护好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经济与强固的国防等,都不难解决。相反,如果国民人文素质低下,其他即便获得了也是暂时的,得而复失是很容易的。
●王学典
  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但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着急,我反复给学生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精英文化,这得在社会极大富裕之后,才能惠及全体民众。毛泽东当年说在中国只有地主有文化,贫下中农没文化。
  现在进入小康时代,人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现下的国学热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所以我觉得国学的复兴还会持续高涨。我们现在已经达到普通民众能够接受和享受精英文化的程度了,这给国学复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牛大勇
  中国的经验,以及中国经验的科学总结让我们自信。
●刘传铭
  中华文明是我们中国人自信、自立、自强的根脉所系,认认真真地重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建设美好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构成中当然包括了国学经典中的正能量部分,但是我们要注意,真正的自信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在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正视和学习外国的文化和文明。只有做到打通古今、观照中西,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王守常
  中国三千多年的文化让我们自信。这三千多年的文化一直在传承,没有间断过,有些国家的文化就衰落了,这种文化能让我们自信自强,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宋元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能发展。龚自珍说过,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没有自信,没有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
●朱清时
  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学术界认可。自信,首先要了解它们,知道它们的内涵,对人类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比如美国强权政治,用武力镇压,但恐怖主义却一直反弹。用孔孟政治学来看,就会发现问题在哪儿。孔孟讲“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现在随着政治学、社会学的发展,国学优势日益明显,再过一二百年,全人类就会开始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政治、社会的思想。那时候我们将会有自信。关于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部分,整个世界科学和文化都在关注,随着学科往复杂体系发展,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思想很有用,积累很多经验,这将带给我们更多自信。
●温儒敏
  文化自信的丧失是一个很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也不是大家以为的“五四”时期开始的。而是在晚清的时候,外国入侵瓜分中国,大厦将倾,人们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有一部分人盲目自信,一部分人全盘否定。这都是不可取的。最终经过“五四”,以及文革的二次破坏,丢掉了很多东西,失去了自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要恢复自信,需要借鉴、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不要排除外来西方的优秀文化,二者要进行对接,逐步形成自己能适应这个世界的新文化。不能翻出来传统的文化直接用,这是不可能的,它已经不能支撑我们的社会了,需要结合西方文化,进行转换。

  ●楼宇烈
  自信当然要从传统上建立,如果我们对我们的历史不认同,对我们的文化不认同,你能让他爱国吗?不可能的。他了解的都是西方的,肯定是爱他们的东西,所以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是我们的根本,只有认同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全都是糟粕,不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是吃人的,那你才会对我们的传统有所认同,才会有热爱、才会有自信。如果你不了解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文化没自信,那么对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也不会有自信。你不可能让他爱国,那太强求了。

  ●顾彬
  是你们自己的文化让你们自信。你们的文化是特别伟大的,这个不必说,但问题是你们不了解它怎么伟大,不懂你们自己的文化。今天中午有一个新华社记者和他的女儿交谈,他的女儿20多岁了,很聪明。她告诉我,她看鲁迅看不懂。她说鲁迅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枣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她说不知道什么意思。中国学术的悲剧在哪儿?因为他们不学外语,看不起外国学术,轻视外语。我们外国的培养跟中国不一样。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们离你们的文化远,所以我们会认真地看,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中国人因为离自己的文化近,他们觉得什么都清楚,但其实不一定什么都清楚。旁观者清。
  文化自信的问题是一个中国人了解中国的问题,有的时候我觉得中国人根本不了解中国。非常需要我们给他们解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哪儿。
●延参法师
  东方文化能给世界提供的发展理念和精神:包容、参与、分享、理解、诚信、合作、成就。
  B04、B05版采写:本报记者 陈玮 魏新丽 张榕博 实习生 董兴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