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节传来“子曰”声
阳光舜城家门口学文化: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
2014年10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省中医专家义诊,现场解答社区居民疑问。 本报记者 许建立 摄
     本报10月25日讯(记者 许建立) “没想到,社区里还有这么多传统文化机构,今天没白来。”家住阳光舜城中五区的汪天仪老人高兴地说。25日,“孔子学堂社区行”开幕式在阳光舜城商业街隆重举行,来自舜耕街道辖区的20多家文化机构参加此次活动。“孔子学堂社区行”由中国孔子基金会、舜耕街道办事处、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共同举办,同时也是2014舜耕街道办事处首届社区文化节。
  社区文化节分为书画艺术展区、工艺品展区、传统文化展区、传媒出版展区、教育培训展区、文艺体育展区、光影艺术展区,紧扣传统文化主题,多层次满足社区居民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
  社区文化节现场,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找到自己想学的东西,社区文化机构也积极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而且还有精彩的文艺节目表演。“子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舞台上,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了居民的注意,这些来自社区的小朋友正在背诵《论语》。陶艺属于古代“六艺”之一,现场很多小朋友在泥巴总动员陶艺社展位前,快乐而有创意地制作茶杯。溪边树会馆现场为大家展示了茶道艺术,让人赞叹。
  济南市光明街小学一年级一班家长委员会的江伟得知“孔子学堂社区行”活动消息后,主动要求参加孔子学堂活动。25日,60余名学生和家长来到“孔子学堂社区行”开幕式现场,接受孔子文化洗礼。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孔子基金会、舜耕街道联合泥巴总动员陶艺社、聪明豆文化绘本馆、溪边树茶馆等专业社区组织,开办“孔子学堂六艺馆”、“孔子学堂聪明豆学乐园”、“茶文化体验馆”、“孔子学堂奇石国学馆”、“孔子学堂家书馆”,努力建设“无处不在、无人不晓、无人不进、无时不学”的传统文化社区,让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在社区真正落地生根。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表示,孔子学堂是一个开源的学堂、多元的学堂,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让社区孔子学堂越办越好,让社区里的老人、儿童和年轻人能够共同阅读传统经典,从孔子文化那里汲取生活感悟和哲理,得到有益的启迪,促进社区居民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人人参与,快乐实践,让传统文化成为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文化信仰。

一家三口都来找中医“号个脉”
  本报10月25日讯(记者 徐洁) 说起传统文化,中医是其中博大精深的一部分。10月25日,在阳光舜城举行的“孔子学堂社区行”文化节上,山东省中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医师谭维勇的义诊桌前,吸引了居民们排起长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等,请中医“脉个诊”,开一料膏方回去吃吃,补虚疗疾。
  25日上午,40多岁的苏女士来到义诊桌前,与老人住在一起,她格外注重养生保健。最近,或许是更年期将至,她常常感觉心烦、盗汗,晚上睡觉梦多,睡眠质量也下降了。描述了症状后,谭维勇医生结合脉诊情况,给她开具了一料膏方,并给出了详尽的饮食起居建议。
  如此细致的医疗服务送到了家门口,不少居民感觉十分方便。“如果不是在这儿碰到医生,这些慢性的小毛病,可能就不往医院跑了。”苏女士说,她老公患有中度脂肪肝,血压也高,但从未系统调理过,于是她打电话把妈妈、老公都叫到活动现场,请医生一一诊断调理。
  谭维勇医生的义诊桌前排起了长队,一直到下午一点仍有居民陆续前来。每一位患者,他都一一望、闻、问、切,耐心回答居民的问题,细心开具药方、膏方,一人一方,或给出进一步检查的中肯建议,而得到诊疗的居民心中长期的健康疑问也有了答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