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人民闹独立,都是“德政”惹的祸
2014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2月16日是美国建国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纪念日。1773年的这一天,殖民地独立主义者将停泊在波士顿港外英国商船上的三百多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从此独立运动者和英国政府正式翻脸。不过,如果你站在当时英国政府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他们冤死了,因为引发此事件的导火索,本是一项用以讨好美国人的“德政”。
  说起美国人当年扯旗子的独立运动史,我们经常会说那是被英国政府的苛捐杂税逼的。的确,英国于1765年颁布的印花税法案向来被认为是点燃独立运动导火索的乱源。然而,如果细读历史,你会发现,因印花税法案引发的抗议运动在1770年其实已经达到了高潮,英军士兵甚至不得不开枪镇压示威的百姓,制造了所谓“波士顿大屠杀”。但是,自“大屠杀”发生起,直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间三年半的时间,美洲人民反而突然消停了。
  美洲人民之所以不闹了,并不是被“大屠杀”吓的,而是流血冲突的消息传到英国本土后,国会里的绅士们一商量,觉得这么撕破脸不好,于是决定退一步,把印花税法案中绝大多数的税种废了,只保留了“茶叶税”一项,以表示英国有权向殖民地征税。消息传到美洲殖民地后,殖民地人民其实非常满意,何况,当时美洲的精英阶层十分清楚,留在大英帝国内好处多多,不仅可以受保护,还能从与本土的贸易中获利。在利益面前,懂得妥协的美国人可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偏执劲儿,各殖民地纷纷停止了跟本土闹别扭的行动,大家都忙不迭地与英国恢复正常的贸易关系,该怎么赚钱还怎么赚钱。历史学家后来给这段时间起了个名字,叫“安静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革命仿佛已是过眼云烟。
  然而,英国在1773年颁布的茶叶法案却打破了这种安静。说来有趣,这个法案本身其实对美国老百姓是有利的:当时,茶作为日常饮品销量很好,而按照英国政府规定,在英国走正常渠道买英国东印度公司生产的茶叶是要交25%的关税的(本土也如此)。可是,当时的荷兰却不征收这种关税,因此从荷兰走私来的茶叶就相对便宜。于是英国各地掀起了“贩私茶”的运动,北美殖民地仗着自己天高皇帝远干得尤其凶,一来二去,把东印度公司挤对得几乎破产了。
  面对这种局面,英国政府很是两难,它既要“抢救民族资本”,又不想在美洲惹起民怨。经过国会那帮资深政客的反复商讨,英国最终颁布了茶叶法案,宣布东印度公司卖到英国的茶叶还是要交那25%的税,但是,如果它转手把茶叶再卖到北美,这25%的税就可以退还给它。换而言之,根据该法案,美洲殖民地人民从此能够通过合法渠道喝上“便宜茶”,而且这种待遇连英国本土老百姓都享受不了。
  英国政府这么对待殖民地人民算是仁至义尽了吧?然而,茶叶法案在具体实行时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疏漏,那就是英国指定了一批有权在美洲销售退税茶叶的中转商。当然,这种做法其实是英国的老习惯,从中世纪起英国贵族就靠“奢侈品专卖权”敛财。然而,英国政府却忘了,美洲大陆不是英格兰,茶叶更不是普通奢侈品,私茶在美洲偷偷贩运了这么多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你现在突然要把这块大蛋糕全部送给政府点名的“官倒”,美洲全体靠私茶吃饭的人当然都得跟你急。于是,在时隔三年后,美国独立运动之火一夜间重新点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英国彻底丧失了对十三州的统治。
  有趣的是,波士顿倾茶事件给英国本土的震动更甚于美国,英国由此下定决心要进行镇压。因为在英国人看来,本土政府对你一忍再忍,还给了你这么好的特殊待遇,你竟然还闹事儿,当然是良心坏透的一群刁民。然而,两百多年过后,当我们重新反思时,不难发现英国国会里的绅士们在思维方向上就犯了错误: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法律效力是公民自愿出让的权利。那种觉得法案可以任由自己随意制定、老百姓只能跪在大洋彼岸谢主隆恩、称颂善政的梦想,只不过是糊涂统治者自己的一种意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