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加薪?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
2015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滨

  我经常在生活中遇到“潜伏”的宏观经济研究者,他们以出租车司机、水果店老板的面貌教育我,“只有大家涨工资了,才能多打车、多买水果,促进消费拉动增长,这样整个经济就好了”。如此逻辑确有道理,居民收入的确是衡量经济景气程度的风向标,但本周大西洋两岸截然不同的加薪事件,也许会让他们重新思考一下。
  本月开始,德国政府促成了370万金属加工行业工人增幅3.4%的加薪,让他们可以带着好心情,盼望即将到来的夏季休假和内容更丰富的生活消费。而在美国,来自230个城市各行各业的示威者,正在纽约举行大规模抗议游行,要求将最低工资从每小时7.25美元提高到15美元。
  看到这里,“草根”宏观经济分析员们一定会说,现在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作为其中的领头羊,德国给员工加薪能刺激经济增长;而美国经济虽说已向好,但还有不确定因素,政府也不敢推动加薪。
  事实真是这样吗?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德国多年来一直贸易顺差,引发欧元区内经济疲软国家的抱怨。为了维系大欧洲的平衡,德国选择了给工人加薪,既可增加商品成本,适度抑制旺盛的出口,又能提高民众购买力,增加商品的进口。而美国不给员工加薪,也不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相反,今年一季度美国消费者信心、零售、就业、房地产等指标均持续向好,美联储甚至考虑要在年中加息以预防过快增长而引发通胀。
  两个全球经济大国的薪酬增减曲线,居然和它们的宏观经济走势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到这里,真正的宏观经济学家该出来了,而且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新凯恩斯主义者。这个学派认为,工资具有一种“黏性”,就如同一团湿软的面,政府调控的手指摁下去,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回弹起来,将效应传递进国民经济。所以,德国加薪其实是在为此前的低薪酬带来的高出口竞争力埋单,而美国不加薪则是为了积蓄经济持续复苏的能量。
  回到眼下的中国,又到大学生毕业求职季了,多家人力咨询机构表示,受留人难的困扰,不少企业今年都大幅提高了应届毕业生的起薪。这也难怪,日益凸显的劳动力短缺和不断增长的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让国人始终觉得工资不够花。而这也带出薪酬的另一“刚性”特征,即上涨容易下降难。
  但眼下的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许多企业不得不面对“开工难”和“招工难”的双重挑战,不加薪没人干活,但加了薪又增加成本,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到头来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在这个大转折与多变动的时代,面对薪酬收入的“黏”与“刚”,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制定来保障劳动者的生活,企业又如何平衡人力资本与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至于我们普通人,虽然“世界那么大”,但不是想看就能看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干活,期盼老板能给加薪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