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乡村的本质
2015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镇》 牛余和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3月出版
     □梁鸿
  读了《老镇》,有种亲切感。山东和河南地理相近,风俗也比较接近。
  《老镇》主人公岳蓊若老先生这个形象很有意味。写到这个人物时,作家用的文字是比较温柔的、古典的、优美的,甚至毫不吝惜所有的诗意都用在他身上,虽然也写出了他的狭隘的宗族观念。而当写到梁家禄、梁亮等人时着墨则比较粗率。这两种语言在文本中形成了一种冲突之势。岳老先生带有乡绅意味的语言和梁亮革命式的话语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在文本里面甚至是断裂的。作家是把他们放在两个层面、两个空间来写,但实际上他们是处于同一个时空的。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断裂过程中特有的鸿沟。因此在谈到岳老先生时,我们看到他在《老镇》中类似一根定海神针,使老镇因之具备了古镇的味道,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时空存在,这一时空存在随着革命话语的入侵摇摇欲坠。前段时间刚读过刘青邦老师的《黄泥地》,我想,包括《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今天的文学似乎都在追忆某种东西,或者试图构建关于乡村的一种本质的存在。不过,当我们试图构建这些本质存在的时候,我们要确定是否真有这样一种原型性的乡村。
  此外,这部作品的最大特长是以民间史的角度来写“文革”。一个中原农民在谈政治时,家常的味道是很浓的。牛余和老师此前的作品《远山》在这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我觉得家常味应该是一种野史的笔法,把家常性的、野的东西写出来更会形成一种侧面的突进,感觉会更好。当然,我也注意到小说写到“文革”前后的巨大冲突,时空拉得很开,也写得很细致,感到作者有意在以书写老镇史的方式表现这种冲突,如果完全用我说的那种迂回的野史的笔法会太过轻巧,也难于处理,毕竟这是一部长篇小说。
  (本文根据梁鸿在《老镇》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