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光照耀下的乡土梦
2015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了一容
  在近年纷然杂陈的城市叙事中,能够出现《公敌》这样的以讲述现代乡土为主的鸿篇巨制,是阅读带给我的一大惊喜。
  《公敌》拥有轩阔的构架,也有精细的局部,两者共同构成了作品巨大的容量。王方晨以一种近乎本真的艺术直觉来处理这样一个当代故事:它既是宏阔的,又是个人的;既是从容的,又是跳脱的;既是执着的,又是练达的。它所聚焦的历史,是中国当代农村的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它所展示的事件,是中国农村逐步城镇化的真实轨迹。活跃其中的人物,既有官员,也有商人、普通民众,生活场景从官场到商场到乡野,不一而足。但不论历史、现实,还是政治、人性,在王方晨的笔下,都能呈现出一种或恢宏雄奇或诡谲幽沉的频谱,字里行间发散着一种诗性光芒,甚或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托体同山阿之感。我认为,这与他本真天然的艺术直觉有着重要的关联。
  当然,阅读《公敌》具有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必需的难度,但这难度却是可以克服的。无法想象王方晨会把几十年的中国农村历史,从头到尾地一一铺陈下来,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把时间和空间充分浓缩在一颗璀璨的晶体之内。依我之见,《公敌》如同一颗晶体。在这颗晶体内部,时间是延展的,也是循环的,它的开端就是它的结束,而它的结束也正是它开始的地方。小说空间同样可作如是观。而且不论这颗晶体是怎样地在文字的星空旋转、游移,它仍旧拥有一根坚定的中轴。这根中轴,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而使作品永不偏离。
  王方晨的乡土,是现代的乡土。在王方晨身上,总能寻到传统的影子。但是,他的视域是开放的,传统并不是其所有。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结果,我认为就是他的现代乡土的独异表述。在《公敌》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指向。那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穿破魔障的力量,也是“早晨那一线带血的日头”。无疑,他是一位反思型的作家,而这影响到他的写作,直接体现在他小说里的人物常常是反思型的人物。《公敌》所呈现的浓郁的反思色彩,也就不是毫无来由的了。
  如果说《公敌》全篇隐约笼罩着一种光,那么,这种光可能就是一种理性之光。看到并理解了这种光,也就是理解了幽灵一样游荡在乡野街头、白昼暗夜的各色人等的言行举止,同时也是初步认识到了这部并不多见的乡土写作的价值。
  多年前,我曾写道,王方晨骨子里那些自然天成的东西,让我喜悦。现在,那种天然依然让我喜悦。从《公敌》,从他那里,我依然看得到“尔勒扎依”(阿拉伯语,意即希望),那道划过黑暗却永恒存在的闪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