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耕田
2015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明刚(公司员工)

  作家贾平凹在其女儿的婚礼上,引用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一副对联作为祝福语:“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咱就先唠叨唠叨读书和耕田“两件事”。
  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爹耕田回来,放好犁耙,拴好牛,然后给我5角钱,让我去代销店给他打半斤散酒。耕田回来喝两盅,解解乏,这是爹的惯例,这几乎也是我当时天天要做的“必修课”。我屁颠屁颠地跑向代销店,一进门,货架上崭新的一排画书吸引了我的视线。我问掌柜,《烽火少年》多少钱一本,回答说,九分钱。
  我看看攥在手里的五毛钱,开始算计,打半斤酒五角钱,如果只打四两,就能省下一角钱,可以买本画书看了。“打四两酒,买本《烽火少年》,剩下的一分钱给两块糖。”我一边向掌柜说着,一边为我的好点子而得意。
  我把画书掖在怀里,又屁颠屁颠地跑回家。树荫下,爹开始就着几个花生米和老咸菜慢慢品酒,我赶紧猫进里屋,也开始慢慢品我的“智慧果实”。
  “熊孩子,你给我出来!”爹是不是喝多了,吼啥呢?我赶紧把画书往被窝里一掖,跑到桌前,立正。“这是二两半的酒盅,我每次喝两盅都是满满的,这第二盅怎么短了一截?”爹用手指着酒盅吼道:“说!钱弄哪儿去了!”“我……我买了一本画书,剩下的1分钱买糖了。”我一看“东窗事发”,赶紧“坦白交待”。
  爹抿了一口酒,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画书也是书,这俗话说得好,‘聚书如置田’,花钱买了,就得好好看。”
  从此我记住了爹的这句“聚书如置田”,就经常逛书店,奔书摊,只要口袋里有钱就“置”上一块“田”,回来后沉浸在这大大小小的“田地”里。
  耕了一辈子田的爹之所以不反对我买书,就是希望我靠读书有一天能走出这片黄土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受苦受累。我不甘于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倒不是认为当农民种田没出息,只是觉得用锄头镰刀仅能收割填饱肚子的粮食蔬菜,而用笔头键盘才能收获滋润心灵的激情故事。于是,我一放下锄头镰刀,就摸起书本笔纸,如饥似渴地阅读与写作,让那些灵动的文字拂去我浑身的汗味,让那些优美的篇章拭去我心灵的疲惫。
  赶在不惑之年,我有幸在供电公司做起了文字工作,从此,我的生活就剩下两件事,耕田和读书。有时合卷沉思,这耕田和读书也有相似之处。土地是博大的,诚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辛勤地付出了,来年就有好收成。读书也是这个理儿,书海无边,你读得多了,透了,精了,离“缸满囤溢”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