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检察官张敬艳心系群众,致力做让人民群众信赖的检察官
用法律将公平洒进百姓心田
2015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敬艳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邢孟 摄
     本报记者 邢孟    
  “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只要对百姓有利,就要大胆去尝试。”这是即将在全国公映的电影《人民检察官》中的开场白。这也是电影中那位人民检察官的原型,山东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菏泽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兼牡丹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敬艳经常说的一句话。
  张敬艳已在菏泽市牡丹区检察院工作了近30年,先后从事过反贪、公诉、反渎等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检察干警一步步走向基层检察长的领导岗位。他54次立功受奖,先后2次荣立个人一等功,8次荣立个人二等功,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中国优秀青年卫士”、“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高检院、省委宣传部、省检察院、市委宣传部等确定为“重大典型”。
用法律坚守公平与正义
  从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张敬艳直接或领导办理了14500多起案件,案案公正。“几乎天天与案件打交道,与当事人打交道,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张敬艳说,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公平与公正是多么的渴望。因此,“不冤枉好人、不放纵犯罪”是他办案的一条底线。而在实际工作中,张敬艳带领干警秉持着“敬畏法律不偏不倚,秉公执法一视同仁”的执法理念,努力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
  某乡镇副书记马某,招商引资时向投资商索贿。检察院依法对马某立案侦查并采取了强制措施。归案后,面对办案人员的讯问,马某一言不发,摆出了一幅看能把我怎么样的傲慢态度,他以为,没有口供,检察院就不能定他的罪。在案件调查进入关键阶段,马某的家人又唆使投资商到检察院翻供,说过去给他送钱的事说的是瞎话,致使案件陷入僵局。这时候,也有人找到张敬艳,劝他:“得饶人处且饶人,别较劲了。”见他不理不睬,就在社会上散布谣言,说检察院抓错了人、办错了案。张敬艳不信这个邪,带领干警大海捞针,不放过蛛丝马迹,形成了严密的证据链,最终,法院以“零口供”从重判处马某有期徒刑8年。
  “一个嫌疑人判几年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教育挽救,挽救了一个人,也就挽救了一个家庭。”这是张敬艳对公正执法的深层次理解。
  犯罪嫌疑人刘某,犯罪金额并不大,本来可以取保候审,但他怕交待了问题反而会被重判,所以一直认罪态度不好,也一直被羁押。但证据确实充分,按理说案件办到这里,提起公诉、从重判处,也是罪有应得。但张敬艳觉得:对于一些不知法、不懂法的犯罪嫌疑人,能拉一把还是拉一把。他先后三次去看守所提审,给刘某讲法律讲政策,但刘某就是听不进他的话,几天后,张敬艳突然想起刘某曾说过他的女儿4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如果高考前能见到父亲,对孩子来说,该是多大的安慰啊!”想起这些,张敬艳再次跑到看守所,情真意切,刘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哽咽着说:“我现在才彻底明白,您真的是为我着想啊!”如实地交待了自己的问题。高考结束后,刘某高兴地告诉张敬艳,孩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一定让孩子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青年。
相信群众,不让群众受委屈
  “对待群众要用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换位思考、理解群众,用真心和诚意与群众交换意见,群众才能接受,矛盾才能化解。”张敬艳说,检察院就是为人民建的,啥时候都得把群众的事当回事,啥时候都不能把群众当外人。不管是群众打一个电话,还是发一条短信,或者送来一张纸条来反映问题和表达诉求,张敬艳总是一一放在心上,一时难以处理的,他都记在手机里,化解一个,把记录从手机里删掉一个。
  农民陈某,认为法院判决不公,要求见张敬艳反映问题。白天工作忙,张敬艳就晚上约他谈,连续十一个晚上,都谈到零点以后。到了第12天,张敬艳按时在办公室等他,而他却没有来,电话中陈某告诉张敬艳:“张检,我说也说不过你,熬夜也熬不过你,我得歇歇!”几天后的一天凌晨两点,陈某突然发来短信:“张检,我的案子处理不好,我不想活了。”张敬艳急忙拨通电话,约他见面。深更半夜去见一个要走极端的人,妻子很是担心,没有做解释,他披上衣服,穿着拖鞋,心急火燎地赶往约定的地点。深夜,寂静清冷的大街上,空荡荡的就他和陈某两个人,一直谈到凌晨四点多,陈某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答应不再有轻生的念头。望着陈某远去的背影,那一刻,让张敬艳享受到了“群众心安我才安心”的幸福。转身往家走时,才发现妻子在旁边一直默默地陪着他。
  在接访群众过程中,张敬艳提出了“有理推定”的工作理念,在听取群众表达诉求时,首先相信群众是有理的,“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和诚心来听取群众的意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化解群众心中的积怨,在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中实现定纷止争。”
心系群众让他有使不完的劲
  张敬艳今年48岁,但多年的超负荷工作让他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狭窄、颈椎病等多种疾病,但他从来不在乎这些。“我多工作一点,就能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多做一点事情。只要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张敬艳常说,人民群众的笑容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
  无论是在朋友还是同事的眼中,张敬艳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因为对于张敬艳来说,从来没有工作日与周末之分,每天他都会准时上班,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在他的生活轨迹里,从白天到黑夜,几乎忙的都是工作,就连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也很少见他休息。他多年以来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坚持学习一个多小时,已积累了十几大本学习笔记。善于思考是张敬艳的又一大特点,只要能静一会儿,他就去思考工作,有点新想法,随时找张纸或在手机里就记下来,他常常因思考工作而失眠,灵感来了,即便是半夜三更,他也爬起来把思考的内容写出来,生怕第二天再忘了。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张敬艳把心全部用在了工作上,对家里事无暇顾及。2014年9月17日,张敬艳70多岁的老父亲因颈椎长期压迫神经,面临着瘫痪的危险,给从来没有进过手术室的老父亲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去北京动手术前,父亲一再嘱咐儿子:“你再忙,我做手术那天你也要赶到北京”。
  偏偏就在父亲动手术的前一天,上级院交办给牡丹区院一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做为案件的总指挥,让他陷入了两难境地,想到自己的责任,他就没有去北京陪父亲,毅然投入到案件侦破中,办着案件,心里还惦记着明天即要动手术的父亲,第二天中午,一天一夜一直没有合眼的张敬艳,突然接到母亲发来的短信,得知父亲手术成功,心情才平静了许多。几天后他赶到北京,父亲抓住他的手说:“敬艳,别人的手术动了一个多小时,我的手术动了四个多小时,我当时一直在想,万一我下不了手术台,就见不到你了。”父亲没有流露出任何一点责怪他的意思,张敬艳站在父亲面前已泪流满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