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如药,停还是不停?
2015年10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滨

  近期大火的电影《港囧》里,为挽救徐峥的生育潜力,赵薇贴心地为他准备了补药,还用一个智能药盒定时提醒:“药不能停!药不能停!”如果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公司Sun Edison人士知道有这样的产品,相信他们一定会买上一个送给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彭博新闻本周报道,因为英国政府突然宣布对光伏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力度将下降87%,刚刚大举进军英国市场的美国绿色能源巨头Sun Edison不得不裁掉其绝大部分员工以减少开支。
  在彭博社对这一事件的采访里,来自欧洲投资界人士对光伏产业的评价怎么看都像是高级黑:“太阳能发电在技术上可与其他再生能源完美结合,而且经营起来也会有稳定的现金流。但最大的劣势是一旦没有补贴就难以为继。”
  像光伏产业这种靠补贴“吃药”才能维持生存的生意,何尝不是眼下中国O2O行业的写照?专车、外卖、美容、保健、家政,几乎每个生活消费行业都被线上预约支付、线下上门服务改造,膨胀为一个成交额上千亿元,总计体量上万亿的庞大巨人;可只要哪怕有一天停止了补贴,这个巨人就会像被放气的皮球一样,迅速坍缩。
  比如刚刚和大众点评合二为一的O2O巨头美团,从5年前靠团购起家时的“千团大战”开始,就以高额补贴维系市场份额,层出不穷的“新注册用户立享30元现金券”、“满50减15”等补贴商户、奖励用户的“烧钱”,生生花完了美团4轮融资筹到的10.62亿美元。可就是如此大手笔的补贴,依然无法让美团成为一个能够抵御风雨的壮汉。一旦大环境转冷,后续融资能力下降,美团便立马需要与人抱团取暖。
  按正常商业规律,一个新产品、一项新业务想要立足,降低价格、加大优惠力度,是吸引用户加入、抢占市场份额的必然途径。但世间万事都讲求一个适度,眼下被互联网思维过度加速的商业氛围,让很多行业都得了“补贴综合征”,不管自己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契合用户的痛点,也不管未来会形成何种商业模式,个个都为了迅速扩张不烧钱不成活,像“饿了么”这般1个月补贴1亿元有之,“滴滴”“快的”恶战时3个月烧了10亿元亦有之。
  尽管这些靠补贴生活的经营者,都用“羊毛出在猪身上,由狗来买单”的商业逻辑说服投资者,但这种过度依赖补贴的商业模式,往往吸引到的都是只贪便宜的无忠诚度客户,只要补贴力度降低或取消就立马走人,从而让企业陷入一种患上毒瘾般的“补贴恶性循环”。
  但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没人会天荒地老地陪着你烧钱卖情怀,更何况烧了这么些年,你连个渣都没烧出来。所以眼下,在互联网圈流传的涉及上千项目、数百企业的《O2O项目死亡名单》和《O2O项目败局手册》,无不是在说明,对于那些只能靠补贴才能运转的项目,投资人已经没有那么多耐性和理性了。
  回到《港囧》中“药不能停”的那一幕,渡尽劫波的徐峥,最终回到发妻身边时想通了,人到中年药真的不能停,但吃药的目的,是为了驱动自己更加成熟。这就像英国政府对光伏补贴的态度,“把补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让辛苦劳作的纳税人的钱,每一分都花得有价值。”只是,眼下那些靠补贴维系业绩的O2O企业们,真的能把药停下来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