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武艺杂耍趣味多
2015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于大卫

  建国前后,烟台街头有几处卖艺杂耍市场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这几处民间文艺市场多是紧靠商业市场和娱乐影剧场,诸如三马路小市(老称河沿小市)、海防营市场、新世界商场、华丰街市场、大庙戏台前、丹桂小舞台、少年宫、工人文化宫、进德会杂技场、新中国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群众剧场等等。
  当年在这些市场中活跃着一个著名的评书艺人,名叫尹相远。据说一辈子专讲《三侠剑》,60本书,有序开讲,最后也没讲完离开人间。当年他是多在热闹市场露天拉摊说书,几个市场轮流表演。每每小锣紧敲,说书章回题目广告招牌在小桌前一幢,新老听众陆续围拢而来。他的惊木醒板在桌面一卡,抱拳谢谢听客,沙哑嗓门如汩汩溪流叮咚流畅道来。每到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他的家人就会端着小笸箩近前收费,几分钱不等,恭敬地道谢声声不断,也有个别的听客慷慨解囊,他们就会半跪谢之祝福一番。有的小孩童,手头没钱,往往在收钱的时候急忙跑到人群后面,开讲时又稍稍攒到人群前面,他们都是笑而接纳他们。尹相远随后情绪饱满继续紧接紧张情节开讲。有人记得,尹艺人也曾讲过《七侠五义》《小八义》《大八义》,但都不如《三侠剑》讲得精彩。夏季,傍晚。常常看见一位健康者领着一队手扯手的年迈盲人,他们各自备有演唱乐器,走到乘凉的空闲地坐定,成段地说唱鼓书,听众常常报以掌声叫好声,夜空荡漾市民的欢笑声。
  上岁数的老人大多记得,烟台街有一个武术艺人,既有武功夫又有小手艺,名叫窦宝红(谐音,说不准)。他常常光着脊梁,筋腱着饱满肌肉,有时是玩命地给众人表演武艺。我亲眼看见,他用双臂将直挺挺三公分的铁条弯成U字形;用自己的肚子将铁锁链鼓断;用手指旋转将一块新砖钻个窟窿继而钻透;将一块瓷碗小片,用手指捏成粉末。有人说,他有武术基本功,不可否认。但有的也是魔术,能让人看不出破绽,这就是精良艺术。窦宝红卖过大力丸,就是为了维持生活。
  我妹夫亲眼看见外来江湖艺人,在华丰街市场表演“碎卵石”:一块小西瓜大小的鹅卵石,先是垫砖用手腕砍击,下面砖已破碎,但鹅卵石安然无恙完好无损。此时,这位艺人抱起鹅卵石向自己的额头猛然撞击,鹅卵石竟然断成两半,艺人的额头皮毛无伤,观者无不叫好。随后,他的艺童叫卖膏药,一书包膏药一售而空。另有一个江湖艺人来烟街头传艺,先耍标枪,舞了好一阵子,忽然一枪触砖铺的地面,枪头掉了。围观中一位好汉鼓掌叫了倒好,那位艺人立即近前向好汉抱拳致以歉意,回头从自己包里取出一把短剑相赠致谢,好汉推辞。好汉竟借艺人的花枪很有章法地舞将起来,艺人当即拜师。据悉以后二人成为街头艺界挚友。可见当年街头武艺人的骨气与仗义。
  市府街进德会和南大街工人文化宫分别有一块宽敞场地,竟然成了杂技团固定表演场地。他们每年按时前来搭起偌大的帐篷,内设简易看台,鼓乐鸣奏,招揽观众。节目多为各项小杂技、跑马特技、魔术等。在场外的观众,往往看到高高竖起的木杆上,男女空中杂技表演,以享眼福。
  街头武艺杂耍,是民间文艺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当年烟台街的百姓喜闻乐见,酿成一种特有的芝罘当年民间文化,这种民间文化产生的生活影响不可小觑。这一港城特有的街头文化形式,随时代的变化,延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逐步消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