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麦克风”易,开“挖掘机”难
2016年0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春节前后,网络谣言趁机传播的事实也从侧面证明,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自媒体依然不能替代坚守专业精神的传统媒体。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做专业的事,在信息传播领域也是如此。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日,两则“网传”新闻相继被辟谣。2月13日,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名网民发微博,说从今年起到当地民政局办理结婚证得交5000块钱的“二胎保证金”。这条微博发出之后,引起很多议论,也有其他地方的网民跟帖表示“确有其事”。为此,《人民日报》记者在多地进行了调查采访,却未曾发现一例“二胎保证金”事件,那些言之凿凿的网民既没有亲身经历,也无收费凭据。2月14日,网上又爆出济南某大学一名男生在情人节向单身女教师表白被拒,在马路上裸身打滚。后经媒体证实,此事发生在河北保定,当事人为中年男子,事发原因也非求爱遭拒,而是精神异常。
  两条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网络传言之所以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击中了公众的兴奋点,结婚竟然要交“二胎保证金”,大学男生向单身女教师表白被拒后“裸滚”,这些谣言在新闻淡季里“适时而生”,马上就引起了轰动。春节期间,还有一些语焉不详的新闻在网上广泛流传,比如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家过年,因为一顿晚餐引发情感危机,连夜返回上海。这些新闻的共同点都是“网传”,涉及的人和事都似是而非,缺少细节和证据,从专业的角度看就是新闻要素不全。
  这些缺少事实依据的“网传”,原本不应该引起这么多的议论,因为“网传”一旦被辟谣或逆转,很多滔滔不绝的评论马上成了毫无价值的“口水”。在舆论场里,真相远比一些高谈阔论的“真理”更可贵,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在没有任何真实依据时,信口批评民政部门乱收费,或者感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严重,做起来很容易,听上去也很有道理,但是最怕真相来“打脸”。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了“麦克风”,难免会有人用歪曲事实的方式哗众取宠。春节期间的这几例“网传”再次证明,在网络上越是“奇葩”的谣言,越容易得到广泛传播。在网上闻风而动、不辨真假的传播和议论未经证实的信息,说到底是一种非理性的表达习惯,稍有不慎就损害了他人的名誉和权利,更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社会的动荡。
  春节前后,网络谣言趁机传播的事实也从侧面证明,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自媒体依然不能替代坚守专业精神的传统媒体。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做专业的事,在信息传播领域也是如此。当很多自媒体在谣言之前竞争谁的“麦克风”分贝更高时,是专业的媒体人用专业的调查方式挖掘出了真相,让谣言像泡沫一样迅速破碎,他们的价值已经不言而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