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不愿“卖地”的农民
2016年0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莫开伟

  中国的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这变化的背后,部分农民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态度,也开始转变。2016年春节期间,6个年龄加起来接近500岁的江苏农民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有36位农民联名申明不希望土地被卖,希望保留土地经营权,请政府在周围协调给他们补地。以往遇到征地纠纷,多是与补偿金多少有关,这次却是不同的。(2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看到这则新闻,颇感意外,同时也令人眼前一亮。因为这些农民不愿失地的举动,与当前许多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千方百计想把自己土地卖掉、从而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是截然相反的。在笔者看来,不愿失地的愿望是好事而非坏事,它既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土地情怀,更折射了农民土地意识的觉醒,懂得了土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是任何金钱所无法代替的道理。
  这么看待农民不愿失地之举,并非曲意逢迎,更不是有意要与各级政府抬杠,因为过去城镇化建设只顾给农民征地补偿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巨额土地收益,在征地过程中千方百计压价,农民所得难以承担未来生活支出。
  二是政府没有按规定提取农民失地后相应的失业、医疗等风险补偿基金,农民失地之后出现意外,承受风险的能力降低,失去了生存之本。对此,江苏不愿失地的农民就认为:“如果土地上交,表面上看是得到了政府的一笔钱,不过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
  三是政府对征地实行的大都是一锤子买卖,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缺乏足够引导,也未提供相应就业出路,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找到就业门路,必然坐吃山空;而且失地农民后代就业更是一个普遍难题。因此,江苏不愿失地农民认为:“即使我的小孩将来在城市混不下去了,至少回农村还有点地可种,解决温饱,可如果连地都没有了,那就彻底什么都没有了。”尤其当一些农民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之后,生活缺乏周密安排,吃喝赌嫖、大肆挥霍的不在少数,真到了哪一天生活没了着落,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隐患。
  而且更为令人揪心的是,不少失地农民并非愿意“上楼”,他们依然渴望自然的田园生活,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忽略了农民对土地的这份情怀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强行征地,将大量农民“赶上楼”,让他们被迫成为市民。这里不妨再听听江苏一位老农民的话:“过去考大学进城或通过各种关系得到的城市户口,和现在用钱买房子获得的城市户口,是不一样的……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都不想用土地换房子换钱,也不想进城市,更不想住高楼。”这些话值得深思。
  显然,部分农民不愿失地的愿望,当地政府要尊重,更要正确对待民意及其合理诉求,绝不能熟视无睹。随着粗放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病症不断暴露,不愿失地农民会不断增多,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这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