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20年的龙灯再次舞起来
曲堤镇刘家村村民还要申请“非遗”
2016年0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民将龙灯舞起来,如龙王下凡。 刘伟 提供
     本报2月18日讯(通讯员 刘伟 记者 梁越) 从春节前开始,曲堤镇刘家村的龙灯就开始了排练,夜晚舞龙灯配上“唱小叉”的花灯,别具一番滋味。
  “从年前开始,每到夜晚,我们村里锣鼓声喧天,大家吃饱饭后都出来舞龙灯,就如龙王下凡飘舞在空中,特别梦幻。”村民刘西谷说。
  谈及刘家龙灯,这是起源最初的时候龙灯是简单的舞龙,主要以龙戏珠为主,随着历史的变迁,龙灯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龙灯由村民自制,以木料作为龙身主体,以蚊帐布作为龙面,龙头是由木料、竹子糊上纸张涂色之后制作而成。
  “龙身分为软节和硬节两个部分,在每一节硬节里添加一支蜡烛,龙头则有两支蜡烛并由龙眼透光,在天黑之后龙伴光舞动,十分漂亮壮观。”村民刘伟说,在龙体得到演变的同时,舞动的花样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出现龙翻身、8字花、四门斗等花样。
  而近20年来,随着农民意识的转变,年轻人对龙灯的兴趣越来越低,在1996年的时候,刘家龙灯完成了最后一次演出,演员阵容也由原来的80人减少到50人,在此之后再难组织人员来进行演出,龙灯也成了村里的一件摆设。
  “20年来,村里的老一辈龙灯传人相继离世,新一辈传人无法延续龙灯的套路,甚至连跑龙灯的鼓点也很难把握,这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文化濒临失传,无人问津。”村民温连华说。
  直到2015年,富裕以来的村民又自发组织,由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牵头,以村里在外人员集资的方式成立了村里舞龙灯组织,以村里老人的回忆和文艺爱好者的搜集资料为主,传承龙灯原有套路再次舞起龙灯。
  而龙灯由村民自制变为购买,新买的龙灯32米长,是本县舞龙历史上最长的龙体,龙体内的蜡烛也变成了LED灯光,在保证夜间舞龙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种文化,更要发展,让刘家龙灯登上更大的舞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刘伟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