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馆:海内外孤存的赵秉忠状元卷
2016年06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神宗朱翊钧钦定来自山东青州的进士赵秉忠作为大明历史上第七十四位状元。倏忽间,四百年转眼而过,原本的繁华地变成英雄冢,过往的风流事成为村野谈,唯有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经受住了岁月的侵蚀,现存于青州博物馆,向世人散发出绝世风采。
  ▼状元卷真迹及赵秉忠画像,均由青州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 朱文龙
  饱经磨难的状元卷
  赵秉忠(公元1573-1626年),字季卿,号琪阳,出生在青州郑母村的一个官宦世家。受到家庭影响,赵秉忠从小便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子集,才华横溢。明万历二十六年,二十五岁的赵秉忠参加了殿试,被明神宗朱翊钧钦定为“第一甲第一名”。
  “状元卷”一直是作为重要档案收藏在宫廷之中,即使状元本人,也不能轻易看到。任何人私自携带出宫廷,都会遭灭门之灾。但是由于改朝换代、战火连绵,历代珍藏的状元卷大多不见踪影。唯有赵秉忠的状元卷保留下来,是现存唯一的明朝状元卷真迹,成为海内外的孤本。那赵秉忠的状元卷是怎么被带出宫廷的?
  有人猜测,是赵秉忠告老还乡时,偷偷从礼部拿出来的。因为状元卷由礼部管理,所以作为礼部尚书的赵秉忠“近水楼台先得月”,毕竟这是光宗耀祖的明证。也有人认为是为了避免魏忠贤的陷害,赵秉忠才从大内偷出了自己的状元卷。但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估计只有赵秉忠本人知道了。这份状元卷保存不易,面世的经过更是一波三折。
  1983年初,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魏振圣在郑母村从事文物考察时,村里人告诉他,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后人还保存着一份状元卷。魏振圣深知状元卷的文物和史料价值,立即找到了赵秉忠的13代孙赵焕彬。
  但赵焕彬的回答却让魏振圣很失望,他说他们祖上确实出过状元,也当过大官儿,可卷子是朝廷的紧要物件,哪能随便往家里弄?就是真的弄来,十几辈了,兵荒马乱的,早就没了。
  魏振圣不甘心,他广泛地走访村里人。他吃惊地发现,居然很多人声称见过状元卷,但好像都不把这张试卷当回事。据说,赵家有几个上学的孩子还曾经拿这张状元卷当成临摹的字帖,学写毛笔字。魏振圣很兴奋,再次来到赵焕彬家中,苦口婆心劝他把状元卷交给国家。 
  1983年5月27日,魏振圣第24次来到赵焕彬家。赵焕彬老人看着魏振圣说:“老魏啊,看来你是真心的,状元卷的确在我手上。”说着转身进了里屋,取出一个米袋,里面装的正是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赵焕彬告诉魏振圣:“这折子以前陪我闯过关东,我就把它缝在旧皮袄里面。这比我的命还重要。”   得到状元卷后,青州市博物馆请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专家确定此为原件真品,它填补了明朝宫廷档案的空白,被誉为“海内外孤本”。状元卷1983年被青州博物馆收藏后,该馆名声大振,国内外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可就在此时,发生了状元卷盗窃案。1991年8月,该馆保安林春涛偷出了状元卷,欲以150万元天价出售。公安人员奋战8天9夜破获该案,状元卷完璧归赵,盗卷者被判处死刑。状元卷失而复得后,就深藏不露,如今展出的是复制品。这份状元卷先后在哈尔滨、沈阳、大连、太原等多个城市展出,引起轰动。
才华横溢的论答
  这份状元卷共23折册页,通长322厘米,通高47.9厘米,每折宽14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明神宗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后3折列着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
  从书法上来看,赵秉忠为楷书大家,运笔中规中矩,笔力刚劲;从文风来看,赵秉忠文章行云流水,恣意纵横,很难想象这是在考场中限制时间之作。
  赵秉忠应答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
  赵秉忠的答卷是标准的八股文文体。在破题中,开门见山地回答,君主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接着,他从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入题,认真总结历代帝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并针砭时弊,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十条建议。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
  整篇文章反映了赵秉忠的雄才大略,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他用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使皇帝龙颜大悦,朱笔钦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