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村
2016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曰章
  小城的夏天越来越闷热,总想找一处清凉之地。朋友说离城不远且隐藏在山中一条大峪末端的黄露泉村是避暑胜地,而且是有名的古桥村。朋友的话如甘霖浇醒自己,天天心向往之,于是周末和朋友一起开车前往。
  黄露泉村位于章丘市东南十六公里,四面环山,多泉多水,街巷内井泉汇集,水流不断,夏季清凉爽身。走进村内,周边寂静无声,顿觉远离了都市的喧嚣。民居依山顺沟而建,东高西低,户外斜坡处是一片片的花椒树,品种以大红袍为主,在如此优良的环境下生长,品质绝佳,外销十分抢手。山坡高处黄栌居多,在山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泛绿的身影,期盼有心的亲们牢记这里也是秋季观赏红叶的好去处。
  黄露泉的桥之所以多,源于村子初建时的地势而为,村民跨河而居,来往频繁,所以建桥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些桥看起来并不起眼,没有独特的造型,规模也不大,皆是一般工匠所为,甚至是迫切需求时仓促垒砌而成。但可不要小看了它们,这些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并不一般,多是建于明清时期,年代久远,常常被老百姓们戏称为“老爷桥”。这些桥除个别有着雅致的名字外,大都叫法很俗:团结桥、关帝庙桥、裕泉桥、河南桥、上崖桥、下崖桥、涝井桥、东关桥、泉西桥……一个不大的村子里有这么多古桥,而且保存甚是完好,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来村子观赏泉水和古桥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甚至有时候都忘了叫黄露泉村,干脆就直接说“桥村”。
  每座桥都是为了村民来往需要而建,全部是单孔桥,高低不同,跨度在三到八米不等,所用石头皆为就地取材。但每座桥的垒砌缝隙密度都相差不大,填埋灰浆或土质均匀。笔者观赏古桥时,几次忍不住下到沟渠内查看,原来在桥基两侧还有居民家中排泄山水的暗渠,虽不规整,但也可见当初建桥思路并不一般,又再一次为古代工匠们的细致匠心而竖起大拇指。
  站在古桥上,听着村民细数村子的变迁,颇感亲切。黄露泉村曾因黄栌树和泉水居多而称为“黄栌泉村”,后取“皇帝赐禄”之意改村名“皇禄泉村”。辛亥革命被推翻帝制后,才改为现在的村名“黄露泉村”。但村内最为有名的泉——皇禄泉一直没有改名,是大泉、小泉、裕泉、簸箕口泉和东、西、南、北四井泉的总称,也是村民们饮用水的源泉。泉水常年不息,泉水甘洌,清爽可口。村内龙泉庵重修碑记有“北至黄露泉流水沧浪”和“环周山高则飞瀑峰峦”等字样,从中可见当时之奇景,不能不令人心向往之。
  当返回的车轮转动时,还忍不住频频回头观望,古桥或许会懂得我的心,我也想有机会再来品读古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