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国:南北分裂,背井离乡
2017年0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九龙
  宿国是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原本“司太昊与有济之祀”的日子过得好好的,却因自家内部对周人东征态度不一,导致国家南北分裂、兄弟反目。好不容易效忠新王朝得到了男爵的封号,却因为夹在鲁宋两强之间,最终被迫举国南迁,落得个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精神领袖
祭祀济水之神

  宿国是西周初年得到朝廷正式册封的异姓诸侯国,与任、须句、颛臾并称“风姓四国”,身上同样肩负着“司太昊与有济之祀”的神圣使命。事实上,既然身上流淌着太昊伏羲的血液,那么宿国先民存在的时间要远早于西周。
  今泰安东平有个宿城镇,此处是宿国最初的祖源地。《东原考古录》称宿国故城是“南澄汶水之青,东携龙山之秀”,可见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古济水从河南进入山东定陶境内,东北向穿过巨野泽,至东平,接纳东来的汶水,继续向东北流去,直到大海。因此,汶水是古济水的重要补给水源,宿国在当时整个古济水流域的位置十分重要,祭祀济水之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宿国这类靠吃香火饭的国家,后人将其归纳为“神守国”。一般情况下,国家政权要靠武力刷存在感,而神守国比较另类,自己本身没有军事防卫力量,也没啥对外扩张的野心,而是通过祭祀山川神灵获得立足于江湖的资本,整个国家就是靠掌握着祭祀大权而存在的。在那个山神龙王一抓一大把的年代,宿国虽然国力不起眼,但是由于和所祭祀的济水之神关系密切,因此在当地部族中的威望甚高。
  周人东进时,考虑到没啥还手之力,宿国和另外几个风姓兄弟国一商量,好汉不能吃眼前亏,大家选择了臣服新王朝自保。周人讲究“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对殷商那套鬼神之说并不感冒,对这些传统的神守国其实也是半信半疑。只不过,周人的根基在中西部,武王克商后,周人短时间内无法凭借武力彻底征服东方部族。因此,对于这些神守国抛出橄榄枝的行为,周人倒是乐观其成。
  天下初定,周人重新进行了分封,确认了宿国等国家“司太昊与有济之祀”的权力,算是给了“风姓四国”一颗定心丸。周人也希望借着他们的力量,在祭祀、法统等方面维持自己在东方的绝对权威。不过,宿国国君只获得了男爵爵位,这在当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体系中属于末等。
南北分裂
周王出巡讨宿夷

  然而,商周之交的这场政权大洗牌,也给宿国带来一次空前的分裂。早期的宿族活动范围较大,由于军事力量薄弱,部落主要是靠信仰和领导人个人权威维系,日子久了,部族内部渐渐分出了派系。
  在对待周人的态度上,宿人内部有严重分歧。北部的宿人较早采取了与周人合作的策略,得以继续在祖辈居住的地方生活。而南部的宿人却没有听从部落内部的统一指挥,选择了与周人对立,甚至背离了自己的祖国,率众南迁,辗转到达周人势力覆盖不到、且也与周人分庭抗礼的淮夷地区另行建立政权。经过这次大分裂之后,南北两宿沿着不同的轨迹各自发展,北宿以附属小国的身份继续存在,南宿则经常受到周王朝的讨伐。
  南宿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交会地带,当时这一带城郭密集,人口众多,经贸发达,且有山川河流相连,而无险山恶水阻隔,便于大规模人群沿山之走向、水之流向迁徙。更重要的是,这片区域属于夷族反周的大本营,周人一时半会也无可奈何。
  因为对抗周王朝,南宿获得了“宿夷”的蔑称。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曾经出土过一套晋侯苏编钟,16枚编钟之上共刻铭文355字,年代为西周晚期,上面记载了周王于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自宗周出发巡视东国、南国,率晋侯苏前往东国伐“夙夷”(即宿夷)、“淖列夷”等部族的情况。
  其中的一则铭文为:“周王向晋侯苏发布命令:率军队先从左翼倾覆获地,再向北倾覆某(字缺失)地,然后征伐宿夷。”其中的“获地”指获水流域。据《水经注》载:获水是古代一条自今河南商丘东北到江苏徐州北的河流,流经今江苏宿迁泗洪境,在安徽萧县南与睢水合流,后于彭城北汇入泗水,为宋人重要活动区域。照此“率军队自左翼北渡获水后伐宿夷”之令不难判断,当时的宿夷应分布在获水之北,说明获水北岸(今江苏宿迁至安徽宿州一带)在两周时期曾有宿族活动的史实。
宋人迁宿
辗转淮河流域

  回过头来再说说宿国。宿国虽然得到了朝廷的正式册封,但毕竟身份低微,只是最末等的男爵之国,再加上自身国力较弱,日子过得并不舒坦。更重要的是,宿国正好被夹在了鲁国和宋国两个大号诸侯国之间,颇为尴尬。鲁国是姬姓侯爵,在周初七十一诸侯国里排名第一,地位自不用说;宋国则是殷商后裔、子姓公爵,根深蒂固,亦非善茬。
  宿国渐渐成了宋国的附属国,同时还得小心翼翼地与接壤的鲁国搞好关系。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宋国、鲁国都在谋求对外扩张,两国经常发生军事冲突,处在两国之间的宿国自然过得提心吊胆。
  作为两国的战略缓冲区,宿国也曾承办过“国际会议”。公元前722年,鲁隐公上任不久,就和宋国一起,在宿国的地盘上举行会盟,一度友好起来。这就是《左传》所载的“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到了鲁庄公执政时期,齐鲁毁盟,兵戈相见。宋国借齐鲁两国交恶的机会,趁机出兵,兵临宿城城下。宋湣公以宿国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将宿国从原地整体迁走,这就是《太平寰宇记》所说的“内迁其人而更封其君”。对此,《春秋》记载:“三月,宋人迁宿。”
  宋国迁徙宿国,目的为了使它不能和其他国家交往,加强对宿国的控制,不让它有机会投鲁或被鲁所吞并,同时也为了“迁其民而取其地”,扩充自己疆域。
  一般认为,今江苏宿迁是“宋人迁宿之地”。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载明:“宿迁县,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立宿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搬家之后,位于泰安东平县宿城镇的宿国故城成了宋国的地盘,不过最终还是落入了齐国囊中,齐国在此设立无盐邑,秦朝设立无盐县。西汉宣帝的时候,设立东平国,封其子刘宇为东平王,国都就设在宿城,形成了形制完备、规模庞大的都城。从西周到唐代,宿城历经变迁,城墙及古建筑逐渐湮没,近代更是因为兴修水利设施等又遭到了毁坏。目前城垣轮廓尚在,明显高于周围田地,特别是遗址西北角的北城墙尤为明显,高1—2.5米,长180米,宽50米,夯土层、柱洞也明眼可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