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之争再起为哪般
2017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许久未上演的名人故里之争因“西施故里之争”的重新叫板再次被拽入公众视野。据报道,浙江省诸暨市史志办和诸暨市人民政府分别给浙江省方志办、萧山区政府致公函,要求其维护历史真实,撤销或更改《萧山市志》造假“西施故里”的所有内容。
  早在2007年,国家级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落户诸暨,是当年对西施故里纷争的最终认定,以“诸暨说”的胜利结束了那场故里争夺。硝烟散尽若干年,诸暨为何重提旧事?原来,2015年,浙江萧山将西施列入《萧山市志》人物传,并提出萧山是勾践卧薪尝胆之地。2017年,萧山在杭州地铁中打出“千年古镇,西施故里,活力临浦”的广告宣传语,至此才引来诸暨的官方致函。
  名人故里之争在近些年也算一场闹剧,吵吵嚷嚷,喋喋不休,一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架势,好一个闹字了得。从上古至近代,一些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名人都在这场闹剧中被当作《西游记》里的唐僧肉,引来各方抢夺。黄帝、炎帝、老子、朱熹等都在其列,就连文学名著中虚构的人物,甚至恶名昭著的西门庆,都成了各地垂涎的对象。无怪乎有人总结名人故里之争是“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
  其实,在名人故里之争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到了滑天下之大稽的地步时,大家都清晰地洞察到,争夺的背后都是利益在作怪。因为只要被认定是某名人故里,就可以仰仗名人的名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以此提升该地区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引来投资,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其实,笔者并不反对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做法,如果文化遗产资源可以通过适当利用带动经济发展,可谓双赢的好事,但事实往往不遂人意,在市场负面作用的推动下,个别地方为了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盲目大拆大建故里项目,其结果是粗制滥造的人为景观,不但吸引不了游客,反而严重伤害了历史文化。
  对待名人故里,必须尊重史实,不生拉硬扯攀关系,尤其对已有定论的名人故里进行抢夺,牵强附会,实为不明智之举。再者,与其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中,不如各自发掘、弘扬好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        (土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