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故乡是清平
2017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永红
  文化大师季羡林在回忆童年时曾经写道:“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季先生笔下的清平县,是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千年古县。其前身是始置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贝丘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为清平县,属清河郡。最初县治在今临清市城东20公里的戴湾镇水城屯村。宋元丰四年(1081年)因黄河决口,县城毁坏,治所被迫东迁至明灵寨,即今高唐县清平镇。1940年,清平县城再次迁往西面的康庄,即今临清市康庄镇。季先生在文中写道:“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季先生6岁即告别家乡,随叔父来到济南,开始了漫长的异地求学生涯。而他的出生地官庄村,则属于清平县最后的县治所在地——现属临清市的康庄镇。据说,后来季先生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清平县父老乡亲争了光,当时的县政府还给他颁发了奖学金。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陈官营突围战。时任冀南军区七分区政委的肖永智在率部突破日军包围圈时,不幸壮烈牺牲。为纪念肖永智烈士,1946年,清平县改名为永智县。1949年复名清平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在1956年的山东省行政区划大调整中,清平县建制被撤销,其辖区西部的金郝庄、康庄、戴湾等地划归临清市,东部的旧城区划归高唐县。这个具有1360年历史的千年古县就这样悄然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除季羡林之外,历史上另一位大师——唐代著名哲学家、音乐家吕才,也是清平县的骄傲。吕才,清平吕庄村人(今属高唐县)。他出身寒门,才识渊博,官居太常博士,在多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通晓天文地理,擅长声乐音律。曾发明管乐器“尺八”,流传到日本,广受欢迎。他曾勘校哲学著作《阴阳书》,编写地理著作《方域图》。尤其是他编制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千百年来一直被史学界、音乐界所推崇,至今仍被演奏。他发明的“吕才合婚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平县撤销后,明灵寨旧城区划归高唐县,原称旧城公社,1982年改为旧城镇,1993年改名为清平镇。清平镇原名明灵寨,相传为唐明皇墓地所在地。自宋元丰年间起到1940年县治迁往康庄止,清平镇作为县城持续了800多年,是最能代表古县历史轨迹的地方。清平县城原为土城,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历经金、元、清三代多次重修,又于清嘉庆年间改建为砖城。古城墙在解放战争中毁于战火,仅剩东门和文庙大成殿等文物古迹。漫步在现在的清平镇,能够感受到原古县气息的只有文庙和迎旭门了。
  清平文庙位于原县城西北角,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经过历代多次修缮和增建,规模不断扩大。历经近千年时光,现仍存有透龙壁和大成殿。透龙壁建于清乾隆年间,墙壁为透孔型,中间镶有圆形绿色花边琉璃饰件,上有“太和元气”四个大字,以此赞颂孔子思想如太空的元始之气,无限循环,永恒长存。因透过壁孔可看到大成殿廊柱上的雕刻盘龙,故称为透龙壁。影壁高5米,宽10.25米,其建筑样式为省内唯一、国内仅见。大成殿为孔庙正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结构严谨,庄严肃穆。
  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的东门,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改建砖城时重修。城门南北长15.5米,东西宽13米,城门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门洞上方有一块书有“迎旭”二字的石匾,为清乾隆年间所刻。迎旭门是我省仅存的三座古代城门之一,也是鲁西平原上仅存的古城门,堪称鲁西一景。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曾在此处选景拍摄。站在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城门下,仿佛回到了昔日古县烟火万家的峥嵘岁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