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2017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义福
  照片上的父子俩,父亲叫韩士奎,儿子叫韩美江,是夏津县田庄乡小韩庄村人。拍照那年是1967年,父亲38岁,儿子仅3岁,这是父亲带着儿子到济南办事时,在一家国营照相馆的留影。
  韩士奎是村里第一位领国家工资的公职人员。他完小毕业后,在供销门市部上班,后又调到了电业局。夏津县物资局一成立,他又调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供应都得靠定量调节,因此,物资局选派韩士奎先是在平原建立供应点,调节建筑材料,后来又被派到德州建起转运站,负责从东北地区采购来的木材往夏津转运。
  那个时候的运输靠的是“人拉肩扛”,再后来才用上了毛驴小拉车。因此,韩士奎发动村里的乡亲们组成运输队,从德州往夏津运送木材,赚取“工分”外的额外收入,补贴家庭开支……更叫乡亲们难忘的是,韩士奎在外工作上班,算是手头有了“活钱”,日常花销就相对宽裕些,因此,碰到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或者难处,只要找他张开口,都是伸手相帮,资助救急,叫兄弟爷们着实感动。
  “人这一辈子不论在哪里干什么,都不能缺了仁爱之心,要想着多做些积德行善的事才行。”韩士奎常说的这句话,深刻在儿子韩美江的心底。韩美江较早“下海”经商,在外打拼30多年,始终不忘父亲的教导,除支援村里打井、修路、上水管,还建起了公寓式养老院,免费收住“五保”老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