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滇西抗战三部曲”收官
全面展示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2017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44:龙陵会战》 余戈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日本人认定的“玉碎战”,也就是日本官兵被全部消灭的战役,一共有三场,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中国军队为这三场“玉碎战”付出了惨重的牺牲。这三场战役对推动抗战全面胜利及战后奠定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三场战役长期以来却不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列,公众对其了解甚少。军旅作家余戈历时十余载,先后完成并出版了“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2009年)、《1944:腾冲之围》(2014年)、《1944:龙陵会战》(2017年),以“微观战史”的翔实叙事,为国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份宏大而细致入微的“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松山、腾冲和龙陵,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对日军实施战略反攻作战的核心战场。以滇西战场的胜利为先声,抗战也拉开了胜利的序幕。长期被西方主导的“二战”史叙事中,中国战场始终处于被刻意贬低或忽略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史迪威事件”导致中美关系濒临破裂,战后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对滇缅战场的军事合作又均采取了“冷藏”态度。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各界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学术研究和政治评价日益客观公正,但在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外的缅北、滇西战场,因为学术研究条件等因素制约,公众认知程度仍然较为落后。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余戈潜心十余年,以“微观战史”的研究方法,先后完成并出版了“滇西抗战三部曲”。他在书中运用战场“日记体”,按日推进,每一场大小战斗发生地的方位坐标、敌我的进退迂回、各股战斗力量的人员构成、双方得到的空中打击与支援情况、阵亡官兵的数字及修订,甚至日军残兵的逃亡路线,都得到了详细的追踪呈现。叙述中同时涉及敌我双方的战斗作风、战斗意志,每一次局部战斗的进退得失,双方指挥员的良苦用心,欲达成的军事目的等等,通过翔实的历史细节还原出了一幅“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在200多万字的篇幅中,作者以冷静、克制、准确、细致、缓慢的叙事,真实还原了七十年前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反攻战场上的几乎所有战斗,旨在描绘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使后来者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
  作为滇西抗战的“收官之作”,《1944:龙陵会战》一书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80万字,另附图册,收录中日双方的作战地图五十余幅和珍贵历史照片五十余张。
  《1944:龙陵会战》一书仅利用南京二档中的远征军部队战斗详报、作战机密日记就达20余份;对于日军方面,不但利用了其公刊战史,还包括全部参战部队的内部战史、主要将领回忆录和官兵口述史,这样规模的档案史料利用量及对敌方史料的互参比对,在国内以往战史著述中是较少见的。
  余戈说:“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告诉我,对于战争的研究决不能止步于政治、战略层面,必须进行战役、战术乃至技术层面的考察。”这样的考察使他能够见微知著:当他将目光聚焦于滇西战场的实操环节中,发现美国与日本虽然处于敌对阵营,但文化思维与做事风格却更为契合;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惊人的一致。余戈表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写的是明朝的历史,但其落脚点却是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在研究滇西战事的过程中,最吸引他的也是“现代化”这个概念——最初是为这个战场上由美式装备所武装的中国军队外貌上的现代化所振奋,随后就在战事推演中被敌我双方在残酷拼杀中的悬殊“比分”所震惊,从而陷入对“人的现代化”的深深困惑和思考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