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大旁听、探索社区养老模式、对外来户开放包容……
这个老太太,有颗“现代”的心
2017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居委会外大屏滚动播出的关于陈叶翠的新闻,居民驻足观看。 本报记者 王鸿光 摄
  泗水的张福型(右)多年前来到甸柳,陈叶翠最初借给他一间门头房开了家蔬菜店。如今,他在社区开了一家果蔬店。本报记者 张中 摄
     11日,甸柳一居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叶翠离世,千人自发送别。她在世时常说:“我是一个现代的老太太,现代的居委会主任,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
  她骑着自行车去山大旁听,在济南首个引入社工,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户……她的身上有太多闪光点,值得后来者学习。

  本报记者 刘飞跃 林媛媛 

用真心
对居民了如指掌

  11月13日上午,济南历下区甸柳新村第一社区居委会外人头攒动,居委会办公楼上播放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叶翠生前的影像,不少路过的小区居民驻足观看,缅怀他们心中的“小巷总理”。但陈书记再也回不来了。
  当日,甸柳一居居委会办公室内工作照常开展,但多了几分肃穆与悲伤。
  在甸柳一居做社工的张梦迪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神情有些落寞,陈书记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于脑海。刚来居委会的时候,张梦迪接到的第一个活就是给老党员过生日,等到策划书交到陈叶翠手中时,张梦迪被要求搞活动要“用心”。
  “我那时候刚毕业,还不明白用心啥意思。主任二话没说就把老党员年轻时为社区做过的事情写了出来,用了不到十分钟。”
  经过陈书记指导,老党员生日会活动搞得很好,参加活动的老党员都流下热泪。活动结束后,张梦迪知道了何谓用心。“对社区居民了解是搞好活动的基础,陈书记对居民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这是主任给我上的第一节课。”
  甸柳一居居委会副主任王娜跟着陈书记已有10年,她回忆起之前的一件小事。“书记对我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写了篇演讲稿,书记一直改了十多遍才满意,最后我得了三等奖,书记很高兴。”
爱学习
理念一直走在前面

  “思想超前,永远走在前面”,这是陈叶翠留给社工张梦迪的最大印象。陈书记对养老勾勒了自己的蓝图,经过不断协调,最终创办了养老服务中心,并把历下区人民医院引进了甸柳一居日间照料中心。
  甸柳一居还是济南首个引入社工的居委会。张梦迪大学毕业进入居委会工作时,陈叶翠告诉她,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一定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理论要体现本土化,不要老是停留在书本上。
  思想超前来源于知识的积累,陈叶翠非常好学。她先后聘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曾家达教授、山东大学高鉴国教授、加拿大籍华人黄智雄等知名专家当“社区高参”,成立了全市首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甸柳第一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立了社工专业实习基地。
  为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她考取了社工证书。晚上骑自行车去山东大学上课,慢慢地成了社区治理方面的专家。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张洪英曾说,“她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了,她是我们专业发展的一部分。”
  对于陈书记的好学,甸柳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宫斌深有体会。宫科长说:“今年,在一次全国性社区治理会议上,陈书记拿出手机来查询社区治理的文件,看看我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陈叶翠去世前的8月份,宫斌带着工作人员去家里探望。“我们去的时候,小屋堆满了书,陈书记坐个小马扎在那里,她害怕孩子们偷偷地把书扔掉了。她跟孩子说,这些书根本买不着,我以后还要看呢。”说到此处,宫斌一度哽咽。
善创新
探索“居家养老”模式

  13日上午11点,82岁的王保英老人准时拄上拐杖、拎着饭盒,慢慢走到社区食堂,点上了一份菜、一个馒头和一碗稀饭。“一份菜分量很足,我吃不了就带回家,晚上再吃。”王保英说,除了雨雪天,每天中午都来食堂吃饭,除了能吃上一顿可口的热乎饭,热情的工作人员还会抽空跟她聊会儿天。这个社区食堂,就是陈叶翠花费大量精力在去年6月份建立起来的。
  甸柳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小区里老人多,陈叶翠一直在探索“居家养老”模式。2016年7月甸柳一居社区服务站成立之后,站长李利华向陈叶翠介绍了家庭医生的概念,陈叶翠非常感兴趣。“她马上就跟我商量,说签约家庭医生怎么签,怎么服务不同的居民,商量好了马上召开居民会议推广。”李利华说,陈叶翠就是这样,觉得对居民好的事一天也不能耽误,必须马上就办。
  半年的时间里,甸柳一居社区服务站与500多户居民签署了“家庭医生”协议,其中多是孩子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还有的是行动不便的重疾老人。
  居民养老是陈叶翠关心的事,可年轻人的难处她也看在眼里。甸柳一居跟甸柳一小在一条街上,她看到很多家长为下午没法接孩子发愁,就在社区里办起“四点半”课堂,一办就是好多年。孩子们放了学,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居委会,有的写作业,有的去社区图书室看书,还有的参加免费的合唱班和民乐班。寒假,甸柳一居办“冬令营”;暑假,甸柳一居办“夏令营”。家长为孩子不会写作文发愁,陈叶翠又联系报社记者到社区免费开办作文辅导班。
很开放
给外来人员行方便

  民乐队队长李克每天都会来甸柳一居,周一组织甸柳一小民乐队排练,周二到周四给小学生上课,周五是民乐团的排练,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居民都知道,李克并不是甸柳一居的居民,他家住在离甸柳不远的闵子骞路,属于历城区。
  “2007年时很多社区没有活动条件,我们在公园里排练,后来听说甸柳一居有活动室,我就找上门了。”李克说,当时他心里也嘀咕,自己不是社区的居民,人家能让来吗?没想到陈叶翠听了他对民乐队的介绍后,二话没说就答应让民乐队来社区活动室排练。“陈书记说了,她一直想搞个乐队,可是没有那么多会乐器的居民,把我们乐队引进来,带动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双赢。”
  经过十年发展,甸柳一居民乐队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0名成员、十余种民乐器的专业度很高的队伍。30名成员既有甸柳一居的居民,更有其他地方的市民,“只要水平高,想参加,陈书记都双手欢迎。”李克说。
  陈叶翠不止一次说过,甸柳一居是个开放的社区,欢迎任何人来。在甸柳一居,还有很多“外来者”。甸柳一居电脑班老师宋秀珍原是甸柳一居的居民,多年前搬了新家,但是仍然固定回甸柳一居参加社区活动。担任甸柳一居剪纸班老师的徐建国家住经十东路,只要社区有啥重大活动,都会熬夜为社区加班加点准备剪纸作品,还带着老伴加入到甸柳一居合唱队伍中来。
  张福型是甸柳一居社区菜店的老板,13日上午记者到他菜店的时候,他一边给顾客剁排骨,一边招呼着来往的顾客。11年前小张从济宁汶上老家来到济南,投奔在甸柳一居当环卫工的父母,他从来没想过,陈书记能把他这个外来户的事这么放在心上。
  “来济南半年没找到工作,天天闲着,陈书记急了。”她腾出社区30平米的门头房,个人借款1000元,让小张开了间蔬菜店。2008年结婚时,新娘子想要一个婚礼,可小张手里没钱,两人正在闹别扭。陈书记提出居委会给这对新人办婚礼,从会场布置到司仪,陈书记像自家娶媳妇一样用心筹备。社区艺术队100多人敲锣打鼓把新娘子风风光光迎进了社区。
  现在,小张已经搬进了新的门头房,也在济南买了房子安了家,他说是陈主任帮他在济南站住脚。“陈书记走了,我好好经营我的菜店,过好我自己的日子,服务好社区的居民。”
  对群众用心、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开放包容,陈叶翠自称是一个“现代的老太太”,那是基于她不断琢磨工作、钻研知识得来的。皮囊之下,人的心灵更为可贵,无疑,陈叶翠的心灵是强大的。她用自己的热心,换来群众的认可与真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