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偶剧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2018年0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戏日前发布2018年本科招生计划,除了总是火爆的表演系,新成立的偶剧系也是亮点之一,这也是国内首次将相关专业教学升级到“系”的建制来培养表演和设计人才。
  无独有偶,前不久中戏导演系也开展了十周超过200课时的“皮影、木偶和面具戏”的实验课程,邀请韩星、赵淼等近年来在偶剧表演方面颇有建树的推广者来上课。看到这些信息的确让人欣喜,也许偶剧真的会迎来一番新天地。
  和表演系的未来之星相比,人们印象里偶的形象似乎要暗淡得多,但偶的历史却比任何明星都来得更长久。普遍观点认为,中国的偶剧木偶戏兴起于汉朝,至唐朝时盛极一时。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木偶戏也一度出现过“千团万戏”的红火局面,曾拥有上千家艺术团、传统剧目一万多出。如今,木偶戏虽然已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国内能制作木偶的不过百余人,表演团体也寥寥无几,这门曾经颇受欢迎的艺术似乎正在慢慢走进博物馆。
  偶剧的没落与人们的理解误区不无关系。如今说起偶剧,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孩子看的东西,比如中国木偶剧院就被定义为一座儿童剧院。这其实是把偶剧看小了,偶其实是一种世界通行的语言。偶是沉默的,但正是沉默让他们跨越了语言的隔阂,与世界有了对话的可能;偶的面容是不变的,但在平静的背后蕴含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也许中戏偶剧系的设立将改变这种窘境,能让偶这种世界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牛春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