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熟”从实体店搬到了电商上
专家:大数据“杀熟”是社会问题
2018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范佳 
实习生 马卓仪         
  同样的出发点和目的地,用滴滴打车价格却不一样。最近,由滴滴报价问题引发的大数据“杀熟”话题引起关注。这让人联想到2000年亚马逊差别定价最终以失败告终。有关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
  在购买服务或产品时,消费者一般认为老客户、VIP会员应该相对获得更便宜的价格,然而真相未必像消费者认为的那样。不少网友也吐槽,在交通、酒店、电影、电商等网络平台上,购买同样的网络服务或商品时,VIP用户竟然比普通用户、新用户要贵。
  而山东省计算中心的相关专家则认为,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是商家的精准营销策略。就好比人们去商店买东西,店主记住这些顾客,对不同顾客实施不同销售策略,直到这个顾客和其他顾客进行交流,发现不同顾客价格不同,才会再和老板协商价格。如今,实体店的“杀熟”搬到了电商上,电商“杀熟”就像传统商家“杀熟”的机器版。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培德表示,这一现象其实存在已久。2000年亚马逊的差别定价失败案例是刘培德课上常用到的。亚马逊在2000年9月中旬开始了著名的差别定价实验。亚马逊选择了68种DVD碟片进行动态定价实验,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资料、在亚马逊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以及上网使用的软件系统确定报价水平。比如,名为《泰特斯》的碟片对新顾客的报价是22.74美元,而对那些对碟片表现出兴趣的老顾客的报价则为26.24美元。部分顾客付出了比其他顾客更高的价格,亚马逊提高了销售的毛利率。然而还不到一个月,就有细心的顾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有人甚至公开表示绝不在亚马逊上买任何东西。
  “从商业运营来讲,这类行为属于一种价格歧视,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刘培德说,一般来讲,企业的盈利主要靠顾客的充足购买,老顾客是营收的主要渠道,针对新顾客实施优惠,从长远来讲是得不偿失的。这种情况不仅老客户知道会气愤,新客户也不愿成为老客户。
  技术是把“双刃剑”。不少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从技术上来说很好实现,可以说不是一种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齐鲁工业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马宾说,在大数据的使用上,政府的监管人员也要加强对新技术的了解,进而加强监管力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