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爱10”热播但难掩尴尬
2018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乡村爱情10》创造了数亿点击量,可谓十分火爆。这部电视剧沿袭了该系列的男女婚恋主题,在剧情设计上插科打诨,风格颇像加长版小品。但其热播背后,却无法掩盖题材选择单薄、情节安排拼凑、人物塑造庸俗等问题。

  乡村题材本大有可为。一个时期以来,广大农村人迁徙入城务工定居,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空心村”,青砖红瓦、炊烟袅袅、乡里乡亲……成为现代人的“乡愁”。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谓精准戳中当前农村发展的“痛点”。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类型——乡村剧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近些年,央视黄金时段不断播出此类电视剧,成为荧屏消费热点。乡村的衰落与振兴、传统乡村人和现代乡村人、下派扶贫工作队和土生土长乡里人……不可避免出现思想上的碰撞、现实和梦想的冲突,乡村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创作题材,“乡村的出路在哪儿”已然成为乡村新时代的主题。
  乡村剧要勇于展示“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当前正在热播的《乡村爱情10》,创造了2亿收视率纪录,可谓十分火爆。这部电视剧沿袭了《乡村爱情》系列剧的男女婚恋主题,在剧情设计上插科打诨,其风格颇像加长版的赵本山小品。《乡村爱情》系列剧虽然一直热播,很受欢迎,但却无法掩盖其题材选择单薄、情节安排拼凑、人物塑造庸俗等问题,整个剧集呈现出了类型化、漫画化、戏说化等创作问题。观看后总觉得厚度不够,缺乏反思。乡村剧有不少优秀作品,如《守望》《湖光山色》《青山绿水红日子》《黄河儿女情》《马向阳下乡记》等。这些电视剧既反映了蓬勃火热的新农村建设生活,也揭示了乡村巨变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困惑;既图景再现了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家园,又展示了当地传统习俗、生产生活等内在精神文明风貌,塑造出了一批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代表,构建和传播国家形象。学者郝春燕认为,这些剧非常契合当前时代,“通过改革者、领导者、民众三个层面的人物内心挖掘和行动能力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勇于改革、实干筑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群像,肯定了追梦人的勇气、智慧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护,揭示了发展之路、理想生活建构中人们应当持有的社会价值观,进而构建了积极、乐观、奋进、和谐、稳定的国家形象。”
  学者郝春燕在题为《建构艺术教育人类学的学理思考》中有过这样的表述:“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认知,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人类族群生活差异、思维差异有着本质联系,是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和方式”。笔者认为,艺术根植于生活,乡村剧亦应如此,不能仅仅满足于娱乐大众,只有深入中国农村现实生活大地,谱写人性、温暖、不挠的中国故事,乡村剧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吕咸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