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精神的原乡
2018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冈秘卷》 刘醒龙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禾刀
  贾平凹想写一本反映故乡的作品,所以有了有着“秦岭志”之称的《山本》。刘醒龙想写自己的故乡,所以有了这部融入太多黄冈特色基因的《黄冈秘卷》。回到故乡,这不只是两位作家不约而同的怀旧,而是他们对精神原乡的一次深情回望。
  这是一个关于家族数代人命运变幻的故事。刘醒龙以一个奉行有理想成大事的老十哥刘声志和一个坚信有计谋成功业的老十一哥刘声智的恩怨纠葛为故事主要情节,揭示出了黄冈人的独特性格和黄冈文化的独特气韵。小说将《黄冈秘卷》《刘氏家志》《组织史》三本“秘卷”凝聚起来,相互穿插交织,以此构成三个不同层面的精彩故事。
  提起“黄冈秘卷”,许多高考学子有过痛苦的记忆。黄冈秘卷只是刘醒龙揭开黄冈丰富人文历史,特别是“黄冈现象”的一个引子——这块红色土地上,历史上不仅留下了苏东坡的诸多名诗,明清两代出过不少文武状元,重视教育的理念在黄冈大地上早就深入人心,这才是黄冈高中在全国声名鹊起的原因所在。
  当然,刘醒龙并不是想讲一个专门教育方面的故事。刘醒龙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我们的祖父”和“我们的父亲”方式锲入主题。虽然刘醒龙的笔下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自己父亲的诸多影子,但“我们的父亲”终归是黄冈人精神特质的浓缩。“我们的父亲”、老十哥刘声志经历了黄冈大地上的许多大事件,与当地的一些名人还有大户也有了命运的交集。
  老十哥刘声志是一个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作为一个严格按照组织原则办事,并特别看重《组织史》的刘声志,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再到改革开放,把人生最精华的年龄全部奉献给了组织。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对组织的事依然特别上心。刘声志的执拗虽然没有赢来仕途上的飞黄腾达,但他的率真与工作的不管不顾,为他赢得不少口碑,甚至连“仇人”也打消了复仇的想法。
  如果只有刘声志,故事很可能变成歌功颂德的表扬稿,这正是与老十哥刘声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堂弟、老十一刘声智这一人物形象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一个志,一个智,这既是两种不同人物的对照,又是对现实的隐喻。前者着意志气与理想,后者偏重智谋。没有理想,智谋就可能走上歪门邪道,毕竟这样可能获利更快更多。
  怎么看,刘声志就是一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无论是狱中受陌生人所托,还是后来作为领导眼里的“尖兵”四处攻坚,他始终义无反顾。他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如磐石,这甚至也是他退休在家“发挥余热”的最大精神动力。所以,多年危桥重建需要拆掉他的房屋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由分说就带老婆回到了老家。
  作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刘声智为了利益可以置亲情友情于不顾,蝇营狗苟,风靡全国的“黄冈秘卷”就是出自他的手。刘声智物质上确实收获颇丰,但精神上的空白,导致他始终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灰色世界里,特别是面对自己的老十哥,纵有一千个不愿意,但还是不得不服。
  刘醒龙说,“一个小小村落中人的壮心与贤良,是这部小说的筋骨”。待到看完最后一页,越来越觉得“壮心”二字之重。如果没有“壮心”,贤良可能化为怯懦。从这层意义上,刘醒龙书写的更像是一个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换而言之,回望精神的原乡,其实就是寻找理想信念的初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