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味
2018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饭一世界》 周华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禾刀

  周华诚的《一饭一世界》至少有三个时间段不宜阅读:肚子饿了,夜半三更,再就是远离家乡之时。
  这本书虽与饮食相关,但绝非猎奇,所见之物大都极为寻常,像白菜、番薯叶、南瓜叶、马齿苋、豆腐、土豆、鲇鱼,还有与饮食相关的茶叶、酒、稻谷都是常见之物,没有一样是珍稀或“高贵”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的人而言,这些饮食熟悉得令人几乎从不怎么在意,一旦提及,往往会陡然涌出一股浓浓的乡味来。
  虽是日常之物,但农人对于食物始终心存敬畏,哪怕极为普通的蔬菜,农人们常常会以一双双巧手,做出许多花样来。以番薯为例,周华诚就分别写到了番薯和番薯叶。他写了番薯的随遇而安,顺时度势地旺盛生长。他写了番薯叶化成农村餐桌上的菜肴。其实周华诚还漏掉了番薯秆。在笔者儿时的农村记忆中,番薯秆不仅可以清炒,还可以腌制,都是不错的菜肴。
  周华诚说,“一餐一饭,内里都藏着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是生命,这个生命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木,也可以是司空见惯的动物。周华诚的别致之处在于,他总能在寻常之中发现不寻常。许多作品常常把南瓜当成灾荒之年的充饥之食,而在周华诚这里,“南瓜煮饭”不仅有一种特有的香味,晒干后的南瓜干,“加适当比例糯米粉及油盐酱醋生姜辣椒等十余种花样”,再蒸熟再晒干。这一趟下来,繁琐是繁琐,但南瓜干顿时实现华丽转身,变得高大上起来。
  确切地讲,并非是越繁琐味道就越好,但繁琐自有繁琐的道理。繁琐里面不仅有农人们的汗水,还蕴含着他们把生活日常过得更为精致的影子。农人炒菜对火候的把握全凭经验,但对于菜肴的准备工作大都一致。记得老家过去逢年过节办喜事做的鱼糕、鱼面的配比早就人所共知,但厨师就是厨师,家常就是家常,味道差别远不止一两个档次。
  印象中,小时候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做很多干菜腌菜酱菜,一开始是因为蔬菜稀缺,尤其是冬季受气候影响生长难以满足饭碗。后来分田到户,菜地多了收成也好,虽然不用再做过去那么多,但老一代的人还是喜欢折腾。一个村子就是一个舞台,干菜腌菜酱菜做好了,左邻右舍端着饭碗相互品尝,说是取长补短,但每家还是各有千秋。
  乡味不会一成不变,时间常常成为乡味的佐料。最典型的当数清代文学家周容写的《芋老人传》。同样是煮芋头,此一时彼一时,味道天壤之别。芋头其实还是芋头,只是食客品味不再是以前的品味了。过去在镇上上高中时条件大都不太好,那时嘴馋的同学拿着好不容易攒到的几个零钱,到路面摊上点上碗包面(馄饨),顿觉胜过天堂。现如今,同学群里总在讨论镇上哪家包面如何如何正宗,但每次去吃,虽然馅儿比以前更多,做工更精致,可就是吃不出当年的那种美味来。
  时下常见一些人疲于追寻所谓的美食,但觥筹交错后,只是扔下一片胡乱饕餮的狼烟。周华诚笔下的草木之所以变得那么美味,当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因为里面浸润着我们的生活日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