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贫困村变成“明星村”
商河县殷巷镇逯家村村支书张洪军的创业路
2018年1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商河县殷巷镇逯家村致富带头人张洪军在工作中。
     近年来,留兰香产业的迅猛发展让殷巷镇逯家村花“香”四溢,不少知名企业觅“香”而来,不但使这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村里人的腰包也是鼓了又鼓。从积弱涣散的贫困村到产业兴旺的“明星村”,村支部书记张洪军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参与、见证、创造了这段辉煌的历史。日前,记者走进殷巷镇逯家村,聆听一段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创业之路……

  本报记者 李云云 通讯员 陈宜森

一张规划图纸
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走进逯家村,清一色的“制式”房屋,统一的面积,统一的高度,甚至连大门朝哪、多大都有严格的规定。大多数小院里,正房和偏房将院子围成一圈儿,像极了北京的四合院。立冬已过,落叶缤纷之际,逯家村多了几分安逸。和煦的阳光照在整齐划一的农家小院,村里的老人闲聊着,分享着幸福的喜悦。“今年的留兰香比去年长得好,估计年底的分红又多了不少”……一幅和谐稳定的农家画跃然眼前。
  作为这幅农家画的创作者,张洪军2007年就动笔“创作”了。
  “这几年都在谈乡村振兴,我觉得我们村的振兴是从2007年全村规划开始的。”张洪军告诉记者,2007年之前的逯家村还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东家盖房,西家垒墙,整个村里乱七八糟一片,有的小胡同都进不去三轮车。更让逯家村民不能忍受的是,村里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要是夏天接连下几场雨,“进不去村,出不来户”让人很是无奈。
  村子这样发展下去,谈何振兴?张洪军担任村支书之后,利用从事运输业的优势,十分留意外地的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村情不一样,外地乡村的发展节奏和模式我们村很难效仿,我们要借助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经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他给逯家村规划了一张蓝图,在搞好村庄规划的同时,也要有拿得出手的产业,这样才能引来客人。“当时想着村里将来要发展旅游业,我就着手全村高标准规划,来个‘推倒重建’。”张洪军说。
  村民应该修多大的房屋,怎样一个布局,胡同大街如何设置,桩桩件件谈何容易!一幅规划图纸画了改,改了画,前前后后画了一个多月。确定好方案后,张洪军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家族为单位选出村民议事小组,开始大刀阔斧地干起来。刚规划的时候,宅基地多的村民不理解,刚建好房屋的村民仇视,无法建房的有意见,还有一些故意给村两委出难题的“钉子户”……
  为了村庄的长远发展,他跑东家,说西家,嘴磨破了,脚走硬了……全村规划的那段时间,张洪军瘦了10斤。“现在看看村里,房屋宽敞,道路通畅,当初因规划掉的那10斤肉也值了!”张洪军爽朗地笑着说。不但如此,张洪军还有一个大胆的举措,就是收回村里的所有闲散地。在2007年,张洪军就解决了闲散地的回收问题。
一纸“土地入股”协议
开启脱贫致富之路

  村庄建设好了,得慢慢发展产业才行,不然仅仅是个“花瓶”。“我村之前是典型的贫困村,村小地少,缺乏支柱产业,土地是老百姓手头上唯一的资产。”要让老百姓“唯一的资产”动起来,就能“活”过来,带着这样的想法,张洪军在村里的“土地上”做起了文章。
  经多方调研,头脑活泛的张洪军发现果树间作留兰香前景较好。同时他认为,“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2012年,张洪军以逯家村委会为经营主体,成立了商河县绿康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由张洪军负责管理运营,将全村土地流转,按面积支付流转费,收益优先分红给贫困户,并吸收贫困群众入园打工。
  据张洪军介绍,当时园区种植了54亩烟富8号苹果,树下种植了留兰香,两项作物的纯收益可达18万元,收益的50%用于扶贫户分红,人均2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及在园区打工的费用,确保了贫困群众的收入。这样的模式让村里人尝到了甜头,也让张洪军看到了希望。他准备“干票大的。”
  在殷巷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又成立了佳禾留兰香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以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整合全村土地资源,在打造一片高端果树观光采摘园的同时,种植留兰香。通过以上模式,实现了土地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资产整合入股“变股金”,入园劳动“挣薪金”,贫困群众成为“三金农民”,脱贫致富的底气和信心越来越足。
  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要想让老百姓放心地将全部的土地拿出来给张洪军,除了信任之外,更离不了他的那句承诺:“挣了是大家的,赔了算我张洪军的,要是咱干赔了,剩下的钱我砸锅卖铁赔给大家!”
  其实,张洪军高中毕业后,曾开过磨坊,跑过运输,卖过沙石料,在村民眼中,“家底”很殷实。“要是真赔了,我的这些家底就都进去了,近几年,留兰香发展越来越好,明年村里的果树也该结果了,我觉得肯定赔不了。”张洪军信誓旦旦地说。  
  产业扶贫带来了全村脱贫,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为让村民共享扶贫攻坚成果,真正的惠及民生,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为全村村民全额支付全年人均水电费,从而提高全体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