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古槐
2014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明远 
  古槐,是济宁城的标志,古槐,是济宁的奇迹。古槐是济宁城唯一以活着的生命形态见证千年历史、阅尽人间春色的珍贵遗产。济宁市的“市树”就是因了以这棵古槐为代表的众多槐树而确立的。
  古槐栽植的确切年代,已无史籍可以考查,也没有请过权威性的专家进行鉴定。相传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敬德走访好友,曾于大槐树下驻足流连,勒马观看,从而留下“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佳话。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也未可知。如果连尉迟敬德看的也是古槐,那么这棵槐树至今就不止是千年的树龄了。也有的文章或诗歌谓之二千岁了。不管怎么说,反正这棵古槐的确年代久远,很老、很老了。
  我宁愿相信,这棵古槐经历过唐朝狂风的袭击,宋朝暴雨的抽打,元朝寒霜的欺凌,明朝大雪的压迫,清朝虫害的啃噬,民国枪支的扫射,日寇炮弹的轰炸。即使到现在,虽然得到很好的保护,也仍然遭受着汽车尾气的熏染和煤烟雾霾的笼罩。老态龙钟的古槐历经磨难,饱受侵害,早已伤痕累累,斑迹重重,曾经的参天大树被锈蚀中空,仅存苍老的树皮。但是,古槐的生命特别顽强,哪怕只剩下少半边树皮,也要拼尽全身力气,生发新芽,牵枝引蔓。就这样一直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惧孤独,不低头,不让步,日日夜夜,年年岁岁,与苍天抗争,与命运搏击,坚忍不拔,威武不屈,愈挫愈勇,老而弥坚。
  济宁,因得济水之宁而取名。古槐又是城市的一面旗帜,一块招牌。古槐站在了全城的制高点,涵养了城市的水土。城市虽能得济水之宁,但每有大暴雨或上游发大水便不可抗拒,而古槐所在之处,历史上有“水漫全城,此处独安”之说,济宁人乃巧作奇思,取“渔翁失舟至此叹,山阳樵夫窍作欢”之意,命名此地为渔山。古槐位于渔山之南,山南为阳,故起雅号“山阳古槐”。一到春夏之交,古槐就开出串串稠密的槐花,洁白淡雅,清香馥郁,微风一吹,香气满街,令人安神静心,润脾清肺。可以想象,多少年来,一茬又一茬的老年人坐在古树浓荫里含饴弄孙,一拨又一拨的妇女们在大树底下纳鞋乘凉,一群又一群的孩子们围着大树嬉闹追逐。享受古槐护佑的子子孙孙,反复地印证和诠释着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至今日,在古槐的枝叶里,依然吹拂着李白在酒楼写诗的淡淡墨香,回荡着声远楼上大铁钟的袅袅余音,记载着作为著名漕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的运河之都的繁荣景象,见证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
  仰望古槐,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之渺小和天地之伟大。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朝代更迭,时事变迁,多少帝王将相、风流人物如走马灯一般来来去去,多少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如肥皂泡一样烟消云散,古槐却巍然屹立着。千余个春秋,树影婆娑,清香阵阵。千余个寒暑,栉风沐雨,傲雪凌霜。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劫难,却依然维护住年轻热烈的心。老得仅残存下一片树皮了,外貌已经让人惨不忍睹了,春风一吹,又英姿勃发,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枝绿叶。天地共知,日月可鉴。唯有这棵古槐了,唯有这棵深深扎根于泥土的古槐,才能有这般坚硬的躯体和筋骨,才能有这般慷慨悲壮、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文章《树木》中说:“树木是神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如今,这棵古槐已被人们奉为“神树”,心怀敬畏和虔诚,前来求子求福求免病免灾平平安安,在树上系满了红红的丝带。威风凛凛、虬枝遒劲的古槐,铁黑的树干,碧绿的叶子,鲜红的布条,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古槐是济宁人家园的指代,是济宁人精神的寄托。站在这棵古槐树下,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的原始法则,什么是生命的坚韧和昂扬,什么是生命的风采和永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