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患者需要更多关爱,山东省戴庄医院护士王英
理解他们,帮患者摆脱“困扰”
2018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通过4年的磨砺与锻炼,王英对护理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扫码听护士心声。
     有这样一个群体,每天与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打交道,把关爱献给这些特殊人群。她们不是家人,却像家人一样照顾患者的衣食起居,对他们嘘寒问暖;她们不是亲人,却能让患者找到心灵与精神的依靠,吐露心扉。山东省戴庄医院精神五科11病房的护士王英,经过4年的磨砺与锻炼,对护理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用爱和奉献守护着每位“休养员”。

  本报见习记者 唐首政 视频记者 黄健恒 通讯员 山君来 王新亮

爱上这个职业
她用了四年

  “给我一片蓝天,一轮初升的太阳,给我一片绿草,绵延向远方……”阳光明媚的午后,山东省戴庄医院的工娱疗活动开始了,《套马的汉子》唱罢,台下观众仍意犹未尽,掌声雷动的同时大呼:“王英老师再来一首吧!”
  大家口中的这位王英,就是山东省戴庄医院精神五科11病房的护士。28岁的她,在护理岗位上已经工作4年。对于来戴庄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王英坦言,从小就经常听人提起戴庄医院,虽然对精神科不太了解,但还是带着一种好奇又害怕的心情,成为了该院的护士。
  精神科护理工作并不那么容易,吃饭、穿衣、喝水、梳头、洗脸、洗澡、剪指甲……繁琐的工作、病情复杂的患者、各种突发事件,对于刚工作的王英来说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为了不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她用健身、瑜伽来排解。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续,王英慢慢发现,其实患者也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可怕,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孤独且脆弱。“每当看到患者恢复健康的精神状态,重燃生活的热情,我就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也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和人,喜欢上了这个职业。”王英说。
  4年的磨砺王英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通过患者的眼神、言语和举动,就能判断她们的病情状况,对患者更是充满了包容和爱,对这份工作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来疗养的“休养员”
需要更多关爱

  精神障碍容易被社会歧视,即使患者处于康复期,也同样会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孤立、排斥甚至嘲笑,让患者及家属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在山东省戴庄医院,这里的护理人员没有将他们看作患者,而是当作来医院疗养的“休养员”。
  23岁的小周因为家庭的变故,精神出了些问题。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小周就只能跟着爷爷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精神上的交流,她越来越沉默寡言,患上了抑郁症,被家长送到了医院之后便很少来探望。
  住院期间,小周与王英接触时间长了,渐渐地熟悉起来,敞开了心扉。因为年龄相仿,她们之间共同话题很多,王英平日从家里带些吃的穿的和小周分享,能够与外界沟通,小周的心结也慢慢打开,病情也有了好转。
  “他们虽有精神疾病,但并不是傻子。他们中间有一些还是高学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只是精神上的某一方面不同于常人罢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智商。”
  “现在不少人对我们的‘休养员’存在偏见,认为他们就是疯疯癫癫、无法沟通、难以靠近、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连部分亲属把患者送到医院就很少探望,这种歧视在患者心里也留下了阴影。”王英介绍,其实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家庭中也扮演着母亲、女儿、妻子等角色,她们背后都有一段心酸悲惨的故事。只有主动了解她们身上发生的事,才能理解她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