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当课件,还爱“抖包袱”
青科大曹胜: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1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尹明亮     

用诗“说”近现代史
  11月26日下午的课程要讲的是“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曹胜打开课件,两首他前不久刚刚写的诗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外出学习归来,访问过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的游船……曹胜深有感触,将自己依旧澎湃的心情分享给学生们,学生也用热烈的掌声回应着这位在讲台上激情读诗的老师。
  “思想流淌出岁月的写意,脚步丈量出未来的梦想。孩子们,你快快走,定妥目标、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诗里,寄托着曹胜对学生们的期待。对学生们而言,在曹胜的思政课上读诗并不稀奇。“诗说”中国近现代史,“诗说”思政课是曹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非常有识别性的特点。
  “采用诗词曲赋等形式进行教学实践,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更便于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曹胜说,在他的电脑上,保存着318首他所写的诗词歌赋,每一篇都源自思政课,每一篇都是有感而发,每一篇他都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学生们说,曹老师用自己的诗歌“书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老师也能借此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曹胜说。
思政课是有血有肉的
  “青岛这座城市有许多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痕迹,中山路和中山公园有何由来?在康有为的故居和康有为墓你能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触?”在曹胜的前征后引中,学生们的目光也紧紧盯在了他的身上。
  通过视频和文字呈现着林觉民的《与妻书》,透过书信中的生死决别展示有血有肉的革命志士……
  “思政课更要讲好中国故事,理论来源于现实,思政课本质上也应是有血有肉的。”曹胜说,在他的课堂上,他乐于向学生们“抖包袱”,“但这里的‘包袱’不是虚构的,都是真实的历史和故事,以教材为纲,但大学的课程还要跳出教材,让学生们从更广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理论发展的规律。”
  在不同的思政课堂上,曹胜的思政课也会有不同的呈现,比如在艺术专业的思政课堂上,他就会让学生们画出中国近现代史,“思政课需要灵活的讲述,每个人用画去诠释一个历史故事或人物,画是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
上课也是与学生
思想的碰撞

  在思政课的讲台上站了十几年,曹胜珍惜每一节课上与学生的交流。他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精品课程,他被评为山东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中国精神,传播中国理论,需要让理论贴近学生的生活。”曹胜说,思政课有许多理论的内容,但在他看来,上课却不能止于理论,“思政课不在于让学生学习多少知识,更在于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让学生产生对理论的思考。”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曹胜希望通过交流让学生们了解国史国情,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这些年他多次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曹胜目前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但他热爱讲台,沉醉于教书育人的激情中,“其实更开心的是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喜爱,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我自己也一直深深热爱着这三尺讲台。”

我的 思政课老师
  11月26日下午,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的一堂思政课将要开始,教室里早早就坐满了学生。曹胜给本科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学生们眼里,这位资历颇深的思政课老师是个有趣的存在,他爱写诗,他的思政课有思想,他还喜欢“抖包袱”。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