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重磅

A03版:壹读·关注

A04版:壹读·暖闻

A05版:壹读·聚焦

A06版:壹读·互动

A07版:世界周刊

A08版:世界·观点

A09版:世界·昱见

A10版:动向·国际

A11版:青未了·书坊周刊

A12版:青未了·书坊

A13版:青未了·书坊

A14版:新经济周刊

A15版:新经济·观察

A16版:乐动·篮球

赵瑜:为一碗面写一部书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6日
  《一碗面里的乡愁》 赵瑜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食物是一种载体,在带给我们温饱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观念。这种通过食物带来的观念,是柔软的,是温和的,也是深情的。作家赵瑜在新书《一碗面里的乡愁》中打捞自己的面食记忆,深情凝望与面食有关的人生与精神世界,既富有人文底蕴,又有向传统文化寻根的意味。
  对比知美味
  问:你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
  赵瑜:写这本书比较巧合。面是我们日常每天都吃到的,我从来没想过给面写一本书。这个契机来自于我和河南电视台的一个朋友一起去跟踪拍摄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河南滑县八里营镇张路寨村一户手工制作空心挂面的人家吸引了我,他们制作面条像纺线一样。我特别想看一看面条的制作过程,前前后后去了几次以后,我发觉它的制作过程,跟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温度的关系很密切。据说这个做法是从唐朝开始的,其中每一道程序都不能省。作为成品,它就是一包面条,而制作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文化。一碗面背后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没想到最后写成了一本书。
  问:在写书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或者最受触动的是什么?
  赵瑜:我去过很多地方,在全国从北到南。我在郑州工作过好多年,后来到海南工作,中间还去过浙江、江苏,还有西北地区,发现天南地北的面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原来以为只有我们北方的面才好吃,其实不是这样,哪个地方的面都好吃。有一次在广东一个客家饭馆吃一碗干拌的面,什么青菜都没有,就是清水煮好,然后浇上生油,拌一点豆沫,特别好吃。每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都是把最简单的东西,用最本真的味道做出来。
  这就让我思考,一个人如果只在黄河下游生活,只吃黄河下游的面,他怎么形容那个地方的面好吃呢?没办法形容,因为没有对比。但在吃了江苏无锡的浇头面、海南的汤粉、广东的干拌面……吃了各种各样的面之后,你会发现每个地方的面的好吃各有不同。
  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再回过头来说家乡的面如何好吃,就有了丰富的对比。这本书的写作也得益于我这些年去各个地方吃了各种不同的面。这本书不单纯写河南烩面、写手工空心挂面,还写了小时候我妈做的面、写了全国各地的面,每一种面都是当地文化的一种食物转化。
吃米与吃面
  问: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才可能更好地认识他的故乡。你在北方生活过很多年,也在南方生活了很多年,你觉得吃米长大的人和吃面长大的人有什么不同?
  赵瑜:吃米饭长大的人,相对来说生活会富裕一点,因为米饭需要菜下饭。我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是到海南认识了比我大两岁的一个湖南人。按照我的记忆,我这个年龄的人,小的时候是挨过饿的,但他从来没有饥饿的记忆。因为吃米饭就要炒菜,吃面相对来说更简单,一碗面里汤汤水水什么都有了。当然,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也吃酱油拌饭,那是一代人的记忆。但是同代人相比,你就会知道,吃米饭的人是没有饥饿记忆的人,于是他看问题的方式更宽容一些、人生更开阔一些,而有饥饿记忆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刚开始在南方生活的时候,有点排斥,觉得南方人太懒、不追求,不像北方人争分夺秒地积蓄财富、追求目标、勤奋工作。但很多年以后你会反思,就是因为太穷、太狭隘,活的目标太单一,这样的人即便成功,只是在某一方面的成功,而不是丰富的成功。在南方生活多年以后,我也学会了这种宽容,包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
  我跟父辈或者与我同龄、在家里没有出来过的人讨论,他们说外面的东西都不好吃。这是很可笑的,因为他们没吃过好吃的东西。他们就是否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你要在去了很多地方之后,会发现都好,家乡的东西好,其他地方的也好。这种从认知的变化到认知的扩大,一个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到,也很难做到。并不是说一个人去了外面就会发生变化,因为人的很多固执的东西会把自己束缚住。
  问:说到这里,我想起鲁迅《阿Q正传》里写的,未庄都用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阿Q就认为这是错的。
  赵瑜:固守的东西是非常有趣味的,不能说好和坏,但是它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来说,肯定是越固执越狭隘,越反对文化的进步,就越远离文明。但若要从乡村的延续性来说,这种狭隘的东西更好坚持。
  2002年我第一次离开郑州去深圳待了半年,基本上一天三顿都要吃米饭,生不如死。我用过一个形容,觉得米是不听话的。面哧溜哧溜就吃进去了,米一粒一粒的,不听话,老在嘴里面跑。吃米饭也能吃饱,吃面也能吃饱,为什么会觉得吃米饭受不了?这种拒绝实际上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的拒绝。当时跟我住在一起的有一个重庆的小孩,很会做饭,他为了让我养成吃米饭的习惯,买最好的米,做各种花样,但是每天我只能吃一顿,晚上一定要吃面。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拒绝,它没有理由。这实际上是非常可笑狭隘的,当时却不是这样认为,当时只认为吃米饭的人天天怎么活?在吃过米饭之后,你才会发现吃米饭可以配不同的菜,到不同的饭馆都可以点不同产地的特色美食,这才是饮食文化。
开阔的写作
  问:到现在为止,你已经出书二三十种,这本书在你的写作谱系里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赵瑜:我出过严格意义上的散文集,这是第三本。这本书有一点文化的味道,试图通过跟具体的物,来反思自己生活的区域、自己走过的地方以及整个乡土文化。它写的不止是一碗面,实际上写到很多地域文化,写到不同地域文化里那些人的生活状态。这是一本大散文。它不仅写到我的吃面史,还写到我的生活史、行走史,应该说是一本文化散文。在我的散文写作中,它是一种开阔的写作。
  我这些年来的写作都是摆脱了个人史意义的写作。早些年我写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写和别人相处的感悟,大都是个人史。现在我哪怕是写一篇游记,它也不单纯是游记,而是我这些年来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一碗面里的乡愁》已经不是关于我的饮食,而是关于一碗面的思考,是用所有人生做的一碗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