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代本土中学萌芽于齐国故地
——山东百年中学溯源
  • 2013年07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狄考文
  刘冠三
  烟台二中前身
  □岳爱峰
    文会馆:山东最早的中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明确写入了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地方官须厚待保护的条款。内中规定中国新开数个对外通商口岸,山东境内,“即在牛庄、登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通商”。从此,西方列强打开了入侵山东的门户。传教士来到山东,大都先在沿海城市学习山东地方方言,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然后再向内地发展。
  齐鲁大地是儒家思想文化发源地,几千年来深受孔孟文化熏陶,形成了惟儒独尊的文化心态,加之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山东人民对外国传教士和基督教有强烈的排斥和警惕。因此,尽管传教士煞费苦心,努力布道,结果仍像“把种子撒入水中”那样消失于无形。于是,少数传教士另辟蹊径,试办简易学校。曾在宁波传教并负责办学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思曾明白地讲道:“在中国办学是最省钱、最有效的传教方法。”
  狄考文(C.w.Mateer,1836一1908),美国宾夕法尼亚人,毕业于美西神学院,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携夫人狄就烈(Julia Brown,1837一1895)于1864年l月中旬抵达登州(今山东蓬莱)。他一面向当地人苦心学习汉语,一面旅行传教。同年秋,他在登州城西北一座破败的观音庙内招收了六名穷苦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衣食住宿、医药、灯火以及往返路费,他把这所小学校定名为蒙养学堂。蒙养学堂主要向学生传授宗教知识、中国经学和简单的西方科学知识。虽然提供免费衣食,但就学者仍寥寥无几,中途退学、逃学、不服管教者皆有,办学九年,坚持读完六年的只有四人,能用于教会者仅有一人。
  狄考文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制太短,基督福音没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他下定决心对学堂进行改造,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向中等学校过渡。1872年,狄考文在原有蒙塾的基础上,扩大校舍增添课程,延长学制为九年,备斋三年,正斋六年。备斋是小学程度,正斋是中学程度。正斋主要设置道学、经学、国文、算术、历史、理化、博物、性理、理财、天文等课程。1876年,狄考文正式把这座学堂定名为文会馆,成为一所教会中学,也是山东成立最早的中学。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基于培养高等人才的需要,狄考文经美国北长老会授权,把文会馆升格为大学,后与其他教会大学合并,于1917年在济南组建了齐鲁大学。
  早期比较有名的教会中学还有“会文书院”,这所学校先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郭显德将设在烟台毓璜顶的男童学校升格为文选书院,并新建了一所具有简易师范性质的女校,取名“会英书院”。1894年,郭显德将两校合并,组成会文书院,英文名译为“郭显德中学”,即烟台二中的前身。1893年,北美基督教长老会翰维廉在济南市新东门外华美街(今兴华街5号)创办“济美学馆”,1912年,在济美学馆的西邻创办了翰美女学堂。同年,济美学馆改称“济美中学”。1930年,济美中学(男校)与翰美女校合并改称“齐鲁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齐鲁中学,1952年,定校名为“济南第五中学”,直至今日。
  1902年出台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府应设一中学堂
  在教会中学已经产生并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本土教育也开始出现中学的萌芽。1901年1月29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发布“维新”上谕,同年9月14日,清政府便颁布了教育变革令,要求各省所有书院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山东巡抚袁世凯为紧跟清政府教育改革的步伐,于1901年11月16日抢先将济南泺源书院改为“山东大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所省立大学堂。大学堂分为三个等级,一为备斋,习浅近各学,略如各州县之小学堂;一为正斋,习普通学,略如各府厅直隶州之中学堂;一为专斋,习专门学。备斋2年,正斋为4年,专斋为2-4年。这是一个具有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等级的教育体制,正斋是山东官办中学堂的萌芽。山东大学堂的开设,率全国兴办新学堂之先,深得慈禧太后赞赏,各省纷纷仿效。这些学堂或自立章程,或酌改他校章程,程度不一,课程不同,年限不齐。
  为统一规划清末新政以来兴办的大量新式学堂,1902年,张百熙奉命拟定并进呈《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该学制在我国近代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中等教育制度,它规定各府应设一中学堂,中学堂以府治设立为原则,称为官立中学堂,由私人捐资设立的为民立中学堂;中学修业年限为4年,第3年、第4年设实业科。同年,山东省将东昌府启文书院改为东昌府官立中学堂(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山东省最早的一所官立中学堂),1903年,济南书院改为济南府官立中学堂。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02年—1906年之间山东官立中学堂共有14处,这些学堂奠定了山东中等教育的基础。可以说,山东在清末教育改革中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壬寅学制”使中学在学制上得以初步厘定,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学制未能实施。1903年,张之洞、荣庆、张百熙重新拟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鼓励设立民办中学堂。革命党人认为国家危难,只有兴学培养革命之健儿才能挽救国家。于是,他们开始借助清政府大力提倡民间办学的机会,创办自己的革命学校。革命派在山东创办最早的学校是山左公学,创始人为刘冠三。1906年,刘冠三与刘东候、丁鸿芹在济南趵突泉附近租用民房创建了山东公立中学堂,分为师范班和中学班两种,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学生。因规模扩大,学堂迁往城北杨家庄,更名为山左公学,当年夏,刘冠三加入同盟会。山左公学因故被山东巡抚查封后,刘冠三转往青岛,与陈干一起创办震旦公学。1908年,刘冠三师范学堂的同窗王讷、鞠思敏受其之托,在南新街恢复重建山左公学。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民办中学堂还有济南东运中学堂、蓝村胶莱公学、烟台东牟公学、青州公立中学堂等,这些学堂先后成为革命党人的活动基地。
  1924年:现代意义上的普通中等教育框架基本成形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成立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教育部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新的教育宗旨,对清末以来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恢复发展因战乱和政权更迭而停顿的教育事业。1912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从1912年9月至1913年8月,为进一步完善学制的配套制度体系,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新的学校法令规程,合称“壬子癸丑学制”。它对中学的规定有: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中等教育主要由中学校、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甲种)构成。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就健全国民为宗旨,修业年限为四年;省立中学校外,一县或数县亦可设立县立中学校;专教女子之中学校称为女子中学校,私人设立的中学校称私立中学校。1913年,山东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将原有的官立中学堂和官办自费中学堂、私立中学都改为省立中学,经费全由省款支付。同盟会成员刘冠三创办的山左公学便定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济南一中的前身。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教育的要求,但它并没有对清末学制进行彻底改革,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经全国教育联合会和教育界人士的讨论、酝酿,1922年11月,以大总统命令的形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也叫“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改革的精髓是确立了中学三三分段制和综合中学制。中学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6年,分为初高两级,各为3年,但依地方情形,可定为初级4年,高级2年,或初级2年,高级4年,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1924年,为发展高中教育,便于学生方便就学,选择一中(济南)、二中(聊城)、六中(菏泽)、十中(益都)设立了高中部,至此,山东普通中等教育有了高级中学,现代意义上的普通中等教育框架基本成形。此后,山东教育事业根据国民政府的学制系统和社会发展需要分别做过调整,但基本框架未变,只是根据时局需要作适当变通而已。1927年,山东省已有县立中学23所,道立中学(女子)1所。1931年,省政府在诸城增设初级中学一所,称省立第十三中学。这样,山东中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只有“小学”和“大学”,没有中学。现代中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欧洲,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首办,属舶来品。清末驻外使节和游历官员把中等教育概念引进中国,并从制度层面推动实践办学。迫于维新变革的需要,晚清政府开始设中学堂,鼓励发展中等教育,中国本土中学制度由此开始萌芽。我国普通中等教育沿着以上两种轨道并行发展,前者先于后者,最终合为一流,逐渐发展壮大。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有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开放而又务实的齐国故地孕育了山东最早的中学萌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A01版:重点
 A02版:重点
 A03版:重点
 A04版:重点
 A06版:山东
 A07版:山东
 A08版:山东
 A09版:山东
 A12版:文娱
 A13版:文娱
 A14版:体育
 A15版:体育
 A16版:世界
 B01版:看天下
 B02版:看天下·观点
 B03版:看天下·人物
 B04版:看天下·纪事
 B05版:青未了
 B06版:青未了
 B07版:青未了
 C01版:今日济南
 C02版:今日济南·主打
 C03版:今日济南·主打
 C04版:今日济南·城事
 C05版:今日济南·城事
 C06版:今日济南·公益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抢鲜看
 J03版:今日烟台·抢鲜看
 J04版:今日烟台·高招汇
 J05版:今日烟台·让葡萄酒更香
 J06版:今日烟台·身边
 J07版:今日烟台·周周休闲游
 J08版:今日烟台·关注
 P01版:今日菏泽
 P02版:今日菏泽
 P03版:今日菏泽
 P04版:今日菏泽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